不少青年科学家“学而优则仕”
近日,一位在武汉某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很担心自己的毕业论文。眼看开题时间临近,他想和导师探讨选题内容,然而他的导师,也就是该校某学院院长却一直忙于在外地参加各种会议,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朋友还告诉我,每次想和导师见面求教,至少要提前半个月预约,因为导师实在太忙了。“那他还搞科研吗?”我问。“好像不怎么搞了吧?那么多行政事务缠身,忙都忙不完,哪还有时间搞科研啊?”
我有幸见过这位朋友的导师,的确是一位年富力强的青年科学家。可惜,自从担任了学院领导后,就很难再在实验室里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了。其实,青年科学家一旦在研究工作中崭露头角,就被委以重任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正因为年轻有为,所以很受同事们的敬重,也极易得到主管部门领导的“赏识”,所以就有机会得到重用和提拔,成为这个“主任”、那个“长”什么的。
搞科研与当官:舍本难逐末
有人认为,从科学研究工作本身和“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来看,主管部门的做法欠妥,不但对某一单位、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发展不利,也给青年科学家自身的成长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首先,青年科学家正处于科研的黄金期和创新的高峰期,是出成果的密集期,一旦担任了某一行政领导职务后,就不得不挤占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宝贵时间,去应付各种会议,处理大量的日常琐事。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投身“仕途”的青年科学家或许会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其继续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勇往直前,并能取得突出成绩的概率极低。这无论对青年科学家个人、他所在的单位,还是整个社会来讲,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极为可惜!难怪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曾语重心长地批评当前“学者当官”的潮流,并对他们的学术前景颇为担忧:“年轻学者花大量时间去开会、应酬,不知惜时如金,而科学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观察,需要潜心思考和钻研”。
其次,当官日久,昔日的科学家也难免沾染上“官场风气”。这些官场风气渗入到科研和学术圈内,不但会滋生学术腐败现象,破坏科学探索的纯洁,泯灭科学家的良知,还会对其他人产生误导和不良影响,因为职权带来的实惠可能诱导其他青年科学家走上效仿之路,导致学术圈和科研界向来潜心研究、甘守寂寞的良好风气受到侵蚀。
此外,青年科学家能取得骄人的研究成果,反映的仅仅是他的科研能力。然而,好的科学家未必就能成为好的领导,作为科学家和作为官员所需要的素质不尽相同。青年科学家当了官,表面上看,反映了上级主管部门对青年科研人才的高度重视,实则很可能造成以下后果――科研界少了一名耐得住寂寞的精英,而官场却多了一位力不从心的“庸”官。
科研与行政:两难的抉择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刀切”。
近年来人们将那些有潜质的青年科学家推向领导岗位,也是希望他们能够撬动更多的资源,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显然,青年科学家担任某些官职,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科研经费、科研设施和科研助手都有了很大保障。
此外,青年科学家担任了行政职务,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改变科学界中存在的“外行管理内行”的现状。青年科学家本身年富力强、头脑灵活,再加上在专业方面具备一定的修养,通常能够比较好地整合单位的科研力量,完成科研目标和任务。
事实上,对于青年科学家是否应该担任行政职务,我们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科学家当官,则害了他们;科学家当不上官,又没有话语权”。但是,至少有一点青年科学家们应该心知肚明,那就是:虽然取得官职后很容易拿到科研项目和经费,但是如果因此而被日常事务所累,很难集中精力搞科研,科研项目只能由自己的助手和研究生实际负责主持,那么所谓的“撬动”资源的便利条件也就不复存在了。
青年科学家应立足本职工作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吴宏教授说:“在中国的科研界,年轻有为的科学家由于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事务而每日奔波;而在美国,最有实力、最能做决定的恰恰正是这些中、青年人,而那些曾经取得卓越成就的老科学家们则去搞行政,去帮助、提携那些年轻有为的科学家。”
青年科学家的本职工作是科研,是创造,把宝贵的时间用来做其他事情实在可惜。为了更好地发挥才干,实现个人的人生和社会价值,青年科学家应该对自身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认识,给自己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而社会各界也应该为青年科学家潜心科研、立足本职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尽量少让青年科学家挑行政工作的重担,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科研环境,以便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去钻研、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