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切为了抗战

2005-09-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春慧 张生 我有话说
抗战时期,南京大学前身之一金陵大学西迁以后,学校为了配合抗战的需要,调整了科研方向,以科研成果支援抗战。

当时,我国电信交通方面所必需的电池供应发生了困难。1939年,金陵大学理学院与当时的教育部合作,在重庆开办了一个干电池厂。电池厂开办后即制造出了各种规格型号的电池,弥补了电池供应的不足。

金陵大学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了电池研制工作。1942年,理学院院长魏学仁与电机工程系教师杨简初等人,又研究发明成功了隔层滤杯式蓄电池。这种新款蓄电池发明成功后,金陵大学又受当时的交通部委托,与之合办了中央湿电池厂,年产量达8万只。抗战期间,金大仅向交通部及其附属机关供应的蓄电池总量即达14万只,约占该部当时电信方面电池总需要量的50%以上,基本上解决了电信电源供应问题,使后方通讯交通得以维持,并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为了发展后方的电力工业和机械加工业,制造各种电器设备,金陵大学的电机工程系还设计制造了简单的电焊机,他们还发明了焊条红粉(助焊剂)配制方法,使产品品质与英国蓝粉焊条相当。金大的电机工程系在抗战期间,受岷江电厂、中国兴业公司、重庆电力公司等委托,代为设计制造过各种不同形式和功用的变压器,同时对制造材料的代用品展开研究,并由严一士教授设计开办了变压器厂,制造各种型号的变压器,及时供应了战时各方面的需要。

除了应用性研究,当时金大着眼现代科技的未来,进行了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为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航空科技进入成熟发展时期,航空器研究在当时是一门全新的尖端科技。1943年春,金陵大学物理系教授戴运轨在物资奇缺的条件下,艰苦地设计创建了我国早期的航空风洞实验室。这项研究对于飞机制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系的王应睐教师是生化研究的佼佼者,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从事维生素和营养学的研究。他首先从大豆根瘤中分离出血红蛋白,在世界上第一次证实植物中含有动物性蛋白。后来,又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41年9月21日发生的日全食,经过我国新疆、青海、甘肃、陕西、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八省,时间在中午前后,我国处于最佳观测地区。金陵大学对此十分重视,这次日全食的拍摄影片《民国三十年之日全食》成为了我国天文资料中一份极为重要的文献,也是世界天文学史料中的珍品。

抗战期间,金陵大学还对青霉素的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农学院樊庆笙等人于1944年开始从事青霉素的试制研究,并获得成功,于1945年初设计大量生产。1945年中又试制成功外用青霉素油膏,为中国生产青霉素药品做了重要的前期工作。

把电影用于科学教育,是金陵大学倡导的教育现代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在抗战期间,金陵大学继续摄制影片。1943年资源委员会委托理学院拍摄战时工业影片,魏学仁院长和电影部孙明经主任亲自奔赴川滇地区,历时两月,拍成《战时工业》7本等。这些资料已成为中国电影史的宝贵财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