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校园边有一座不起眼的旧式西洋小楼,经过淅沥秋雨的洗礼,更显其古朴典雅。都市的喧嚣中,前来瞻仰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历史的凝重。这就是小粉桥1号――德国友人拉贝先生的故居。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政府警告各国驻华使领馆人员及侨民尽快撤离南京,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一开始,拉贝先生的住所就成为人们的避难所。每遇到日军空袭,拉贝先生就敞开大门迎接前来避难的人们,并组织人们有序地躲进防空洞里。他在防空洞口贴了一张用德、中文写的通知,规定孩子和妇女占用最安全的位子,也就是防空洞中间的位子;男人们只可使用两边的坐位或站位。
拉贝深知南京大屠杀将载入史册,他把所知道的日军暴行一一登记在册,成为今天的日本右翼无法否认的铁证。《拉贝日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逐日编年史和百科全书,日军在南京每一种类型的罪恶几乎都可以在《拉贝日记》中找到对应的案例。
由于希特勒认为日本是更有价值的全球战略伙伴,拉贝在1938年2月底被召回国。拉贝救助数十万中国难民的事迹,当时就为举世所知,他被誉为当时的“南京市长”,中国政府秘密对其进行表彰,《纽约时报》等英美媒体认为,拉贝为德国赢得了巨大的国际荣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得知拉贝先生遇到了困难,立即采取各种方式帮助拉贝先生,让他在贫困中得到许多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