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 |
张立新:北京市崇文区教研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 |
刘新成: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 |
管培俊:教育部师范司司长 |
编者按: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出现了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学不足以为人师,行不足以为世范”的现象。教育的成败、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前途和国家的命运。我国现有1300多万教师,如何提高这些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就此专题,本版特请专家和官员阐述观点。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
许嘉璐:中华民族的著名格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一个道理,即精神文明建设见效的周期远比物质文明建设长得多。教师是教育问题的关键,除了相当多的教师整体素质和现实的要求还有距离外,还有一些教师迷失了自己,忘却了传统,违背了人们期望的正常伦理标准。教师应该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高尚的言行熏陶孩子。
否则,在今天的教育形势下,如果国家再遇到特大困难,不论是内忧还是外患,我们的孩子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今天幼儿园的孩子,20年后就已大学毕业。今天的小学生,20年后都进入了各领域。他们必然要带着自己从小培养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去工作,那将给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发展的关键在提高整体素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既需要教师自己的主观努力,也需要外部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整个国家和社会一定要高度重视教师发展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诸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师资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增设教师培训的财政科目等。
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出现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学不足以为人师”或“行不足以为世范”的现象。不少教师“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谓先天不足,就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有些教师所受教育是有局限的。所谓后天失调,就是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早出晚归,教学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去提高自己,更难得有系统进修的机会。
至于未来的教师,更应从现在起就注意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同时应把师范院校视为半公益性的教育,加大投入,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师范院校应办出特色,办出新的水平。
不能“等待”教师专业化成长
张立新:当前中国教育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目前仍较落后,一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弊端仍然比较突出。如课程改革中遇到重知识轻能力、课程结构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评价中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等诸多问题。
教学改革不能“等待”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学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教学改革既依托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舞台。课程改革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好的“师范大学”,没有教学改革,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难以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
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就要以“先天下人之忧而忧”的态度投入到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我们明显地感受到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不仅是教育观念,也是教育智慧、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突显出来。
“培训是最大福利”。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获得发展的舞台。要把学校建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化组织和培训的机构,逐步建立基于校本研究的、富有成效的校本培训制度。其次要解放教师。杜绝形式主义,切实减轻教师低效、无效劳动负担,让教师充分施展个性才华。要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我们必须对传统考评制度深刻反思,重建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要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看教师考评的成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
教师要职前培养、职后培训
刘新成:从现实看,师范院校毕业生的从教能力并不一定好于非师范院校毕业生。这说明什么?是师范院校“专业化”不够?还是“专业化”本身就是神话?当然有老师认为是专业化不够,认为目前师范院校“专业”的不是地方,误把“教育学”等老三门学科知识的传授,理解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内容,南辕而北辙。也有人认为“专业化”是神话,他们要求拿出实证性的研究成果说明“专业化”的必要性。这些问题不仅来自老师,也来自教育管理者。我以为,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化理论还有一个“普及”任务。
综合化是提高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但综合化必须与教师教育改革同步,否则不仅不会促进,反而会削弱教师教育。
如何搞好教师教育?我认为:一要职前培养。目前“一低一高”矛盾突出。“低”是指生源质量较低,“高”是指作为全国教育首善之区的北京,中学对师资的要求高。调查中,中学反映首师大毕业生基础不够扎实,这就是“一低一高”矛盾造成的。我们学校的学生本来就不是一流的,偏偏又要在4年完成学科和教育两个专业的学习,肯定会顾此而失彼。
二是职后培训。需求与供应存在矛盾,以我校与北京某郊区的合作为例,我遇到了两个问题:第一,需求方说,“我们区的农民现在衣食无虞,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孩子上大学。我们区中学的硬件也没问题了,差的就是师资,请首师大帮帮我们,提高师资水平,提高中考、高考升学率”。
当前,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缺乏政策空间。无论从国际教师教育经验看,还是从师范院校的实际问题看,采取本科后教师教育是比较好的选择,但现在很难操作。
应改革教师培养模式
管培俊: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开发第一资源的工作母机,属于优先发展的领域。在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今天,教师教育不可能被推向边缘。任何教师教育边缘化和悲观主义、取消主义的观点都是缺乏依据的。
我们要研究国际经验和发展趋势,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是当务之急。世界教育发展共同特征是: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如俄罗斯联邦2001年4月公布《2001~2010年连续师范教育发展大纲》,确立了师范教育在俄联邦教育系统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是:本科化-综合化-专业化,三种趋势并存,才有了跨越式发展。
我国传统师范教育的优势是师资保障的稳定性,缺点是封闭性,垄断、单一,缺乏竞争性。后来的两元制结构出现了培养培训分离、缺乏沟通、优势难以互补、三级体系重心较低等现象,不适应教师发展的要求。要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程。改革“老三门”,根据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更新课程结构和内容,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我认为有三种途径建设课程资源:组织开发,征集遴选,引进优秀教材;每年举办优秀课程资源遴选。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改革教师培养模式。现有师范培养模式是,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简单混合相加。课程单一、内容陈旧、学风沉闷、脱离实际的倾向。两种教育都嫌欠缺,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建立综合知识结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根本上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