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化进程中,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紧密结合的与时俱进的重大举措。结合西南民族大学的实际,努力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必将极大地丰富我校“和合偕习”精神的内涵,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学
一、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坚持以“和合偕习”精神作为西南民族大学的立校兴校之魂
党的“十六”大把实现“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提了出来。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明确地提出来。有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表述,表明了我们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是当前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重要行动指南。
“和合偕习”是我校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特点,认真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逐步总结、提炼形成的学校传统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用“和合偕习”精神建校育人,我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并引领我校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和合偕习”语出《管子・幼官第八》篇,其意指民众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和谐融合、亲密无间、同心协力,为共同的事业努力奋斗。具有这样精神的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任何困难也压不倒的,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撼动的。
“和合偕习”精神贯穿于我校整个办学历史的全过程,不断被赋予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涵。上世纪50年代初,亲自部署创建西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的前身)的邓小平同志两次为学校题词:“各兄弟民族团结在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周围,建设一个独立强盛繁荣幸福的新中国”。“团结各民族于祖国大家庭的中心关键之一,是在于各民族都有一批热爱祖国,并能联系群众的干部”。他亲自出席学校第二期开学典礼,向师生员工阐述了党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是民族平等的政策,既反对大民族主义,也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同时又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政策”。小平同志的题词和指示为中华民族和合偕习的优秀传统赋予了崭新的时代精神,奠定了学校传统人文精神的基础。历代各民族师生员工平等团结,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各民族斑斓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相互交融,共同营造和谐亲密的校园氛围,并将“和合偕习”精神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不断推动学校的建设、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学校在江泽民同志“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题词精神鼓舞下,开始了学校的第二次创业历程:大力拓展办学空间,持续扩大办学规模,努力提升办学层次,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校内各项改革,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各族师生在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中所展示出来的极强的凝聚力和为共同的事业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正是“和合偕习”精神在新时期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二、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加强以“三个离不开”为核心的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全国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在最近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又特别强调指出,要“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所组成的,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友好团结,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加强民族团结,一直是关系到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重大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我校在对学生加强共产主义教育的同时,弘扬和合偕习精神,不断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形成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点。
近年来,我校以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为根本,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并重,紧紧把握“相关教育与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和社会主义观教育,努力形成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的态势。尤其注重将弘扬和合偕习精神与“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使新时期学校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构建新型和谐民大,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人才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坚持走兼容并包,融汇贯通,创新发展之路,努力把西南民族大学建设成为西南民族地区的“两个重要基地”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必然结果,就是要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前提下,全国各族人民通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社会彼此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构建起社会各要素间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稳定有序、运作协调、共同发展的社会和谐运行机制,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首先是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努力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我们西南民族大学就是要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在新世纪新阶段,就是要更好地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在学校的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大力弘扬“和合偕习”精神。
弘扬“和合偕习”精神,在学科建设上就是要倡导贯通、融汇的思想,使不同学科及专业之间实现知识对流、理论交融、模式组合、方法互鉴,打破学科藩篱,淡化专业界限,努力形成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和学科体系。“十五”期间,学校确立了“重点发展特色类、加快发展应用类、适度发展基础类”的学科及专业发展新思路,努力使学校成为西部、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弘扬“和合偕习”精神,在教育教学改革上“以人为本”,彰显“和而不同”的思想,促进各族学生个性、才能全面、协调发展。学校以培养“基础实、口径宽、重应用、强适应”的人才为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育人质量。近几年来,学校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完善培养方案,重视素质教育;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上,加强文理渗透,拓宽专业口径,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技素养;在教学方法改革上,提倡“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的现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鼓励教师进行教改研究;在教学手段改革上,学校实施数字化战略,在教学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目前,学校正在从2004级新生起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选课制和导师制,推进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弘扬“和合偕习”精神,在科学研究上日渐形成兼容并包、百花齐放、鼓励创新的宽松的开放式的科研学术氛围。学校坚持结合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着“资源重组,兵团作战,扶优扶特,重点突破,加强应用”的原则,鼓励跨学科、跨部门组织队伍,整合力量联合攻关,注重抓好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文字、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宗教、民俗风情等具有民族特色项目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我校的科学研究取得可喜成绩,科研成果在全国民族院校中名列前茅,正努力建设成为西部、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咨询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同时,学校的科学研究又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学科专业建设,有力地延伸和创新了教育教学内容。
四、深入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弘扬“和合偕习”精神,努力建设新型的和谐民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必将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合偕习”的时代特征和内涵。我们要充分认识弘扬“和合偕习”精神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相一致的、高度合拍的。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软环境建设,增强发展软实力,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衷共济,努力建设和谐校园。我们要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以建设“和谐民大”为己任,努力建设全体教职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新民大。
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建设和谐校园要充分认识六个关系,即建设和谐校园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与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关系,与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关系,与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系,与弘扬“和合偕习”精神,推进学校在新时期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关系。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兴疆富民”行动,努力为全国56个民族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要提高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力,着力提高五方面的本领,即提高管理学校事务的本领,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提高处理学校各种矛盾的本领,提高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提高维护学校稳定的本领。要努力创造全校56个民族的师生平等团结、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建设和谐民大,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首先,要从领导做起,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意识,恪尽职守,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动和谐校园建设。其次,要依法治校,按制度办事。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和谐校园,依靠制度和机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和谐。第三,要大力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民大精神,切实做好以“和合偕习”精神建校育人的各项工作。第四,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激励作用。通过校报、校园网、广播、宣传栏等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评优、表彰等措施,以先进集体和个人的示范作用来激励、带动全校各民族师生积极投身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