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问题域的现代转向
林默彪在《哲学研究》二○○五年第八期撰文,对传统认识论问题域在现代的超越与转向进行了论述,认为传统认识论的问题域产生于主体和客体二元分立的思维框架和提问方式中,也是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中来解决的,具有诸如对认识活动的把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与孔子的“德”之比较
何元国在《中国哲学史》二○○五年第三期撰文认为,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概念arete译为“德性”、“德”、“德行”、“美德”、“品德”、“优秀”等等。亚氏的arete指人时意思是人的理性的特长、功能。它分为两类:“理智的德性”和“伦理的德性”;后者与理性密切相关,显示了亚氏伦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孔子的“德”与亚氏的arete较为相似。孔子的“德”包括才在内,指人的道德。这或许可以叫做道德理性。孔子的“德”包涵内在的与外在的两个方面。在内为个人修养,外化为德行,二者密不可分。具体而言,即修己与安人。比较这两个概念,有助于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学说。
上博简《中弓》与早期儒学传承的再评价
刘冬颖在《社会科学战线》二○○五年第三期撰文指出,上博简《中弓》是对传世本中“仲弓”言论的丰富,从《中弓》简的内容来看,仲弓继承了孔子学说中“为政以德”思想,将伦理道德与从政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孔子的“德治”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实践和发扬;《中弓》简的文献价值主要在于为研究早期儒学分化与流传提供了实物依据,为早期儒学传承中的一些重要但一直史无定论的问题,提供了准确的文献材料,是对韩非“儒分为八”说的补正;《中弓》简的文化意义则是印证了儒学南传,对于楚文化史学界形成的楚与中原文化分流对立的强势观点提出了挑战,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应该是同源异流的。这对于推进七十子的研究、弥补早期儒学传承中的漏洞,有巨大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