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顺应新形势 办出新特色 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作用

2005-09-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温家宝 我有话说
今年8月,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很值得纪念。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是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面回顾总结深圳经济特区25年的伟大实践和历史经验,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经济特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主要任务,对于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深圳经济特区25年来的成就和贡献值得大书特书

党中央、国务院在1980年8月批准设置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于1984年决定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4月,又批准成立了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4月,进一步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总的看来,各个经济特区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圳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年,是深圳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迅猛发展的25年,是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敢于实践,大胆创新的25年。25年来,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深圳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对全国作出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惊人的,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列。深圳特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实力一跃跻身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1980-2004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2004年达到3422亿元,人均5.9万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分别居第五位和第一位。

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深圳特区始终坚持推进改革和体制创新,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敢闯敢试,勇于探索,在许多方面和领域率先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对外开放成就显著,全方位开放格局已经形成。深圳特区始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外贸出口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389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已在深圳投资的近100家。同时,还不断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内地省市的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近5年来,深圳新技术研发投入超过400亿元,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逐年大幅增长,成为全国第三大专利申请城市。深圳已涌现出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一批自主创新为特征、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高层次产业结构。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三大文明共同进步。2004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6万元,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比1985年提高了13倍。人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安居乐业。全市形成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能力逐步增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始终坚持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法制工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城市建设和管理日趋现代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坚持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综合运输体系日益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大为增强。25年前,深圳还是一个边陲小镇,如今已是一座功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25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不仅迅速地改变了自身的面貌,而且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的作用。在计划、投融资、流通、劳动工资、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和政府自身改革等各方面体制改革中,走在前面,为全国推进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二是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深圳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积极吸收和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加工贸易和中外合资合作及外商独资企业,成为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三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区”作用。深圳坚持服务全国的大局,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与各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辐射和带动了内地经济的发展。四是对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多年来深港澳经济合作日益紧密,形成了经济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深圳为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和经济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深圳经济特区在发展中培育出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催生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追求卓越、崇尚成功”等一系列新理念,创造出许多改革开放新鲜经验,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全国人民,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思想上、精神上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深圳经济特区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思想和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结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动反映。

深圳25年来的辉煌成就和重大历史贡献,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深圳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广大特区建设者艰苦创业、锐意创新、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全国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深圳特区25年来的伟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应当认真总结,弘扬光大。

二、新形势下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

发展经济特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深圳等经济特区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这是新时期经济特区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削弱,更不能消失。中央已多次重申: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因此,经济特区要顺应新形势,继续当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地区,继续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和对外开放“窗口”作用。经济特区要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积极探索发挥自己功能和作用的新形式、新举措,进一步扩大特区的功能空间,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

经济特区既然要继续发挥作用,毫无疑义特区还要“特”,还要保持它应有的特色。同时也要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经济特区的特色内涵也要相应地加以发展,原来靠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而形成的一些特色要有所变化。今后经济特区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政策支持还得有,但保持特区优势的根本着眼点要放在增创新优势上。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经济特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肩负起新的使命,攀登新的高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就必须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发挥全面深化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就必须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形成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环境,提高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就必须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总起来说,就是要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经济特区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最关键、最重要的在于创新。要把创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敢闯的本质就是勇于创新。创新是经济特区应运而生的历史前提,没有我们党的伟大创新,就没有经济特区的创立;创新是经济特区经验的精髓,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也指出:经济特区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增创新优势”。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经济特区之“特”的基本内涵,包括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创新、科技自主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建设创新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创新。只有保持创新的锐气,才能保持经济特区朝气蓬勃的旺盛生命力。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要全面回顾走过的历程,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抓紧解决存在的问题,继续增创新优势,走出新路子,办出新特色,实现新发展。

三、深圳特区需要着力抓好的重点任务

在新的形势下,经济特区要抓住历史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就要根据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新的历史任务。特别是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创新发展模式。一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水平和竞争力。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应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继续优先发展和做强做大以信息、生物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延伸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条。进一步发展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辐射和带动功能。要加强与周边地区在产业发展上的分工协调,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有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千万不要盲目发展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的产业。二要坚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这是我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要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深圳明确提出建设“效益深圳”,这是发展模式的创新,要认真付诸实践,务求取得显著成效。三要大力发展规模经济。这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改组改造,进行规模经营,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四要积极推行节约型、环保型发展模式。经济特区土地空间有限、能源资源缺乏、环境承载能力弱,更要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能源等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建设节约型经济、环保型经济方面起示范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节约成为特区的社会风尚,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着眼于拥有更多的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名牌,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服务,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体系和自主创新机制。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特别要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这对于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广纳贤才,用好人才。重视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和国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要以特别能创新的精神风貌和特别优良的创新环境,将深圳特区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是不断变革的社会,改革将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全过程。我们正在进行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更需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深层次的矛盾奋力攻关。经济特区要继续发挥敢闯敢试的精神,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在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是中央赋予深圳等经济特区光荣的使命,这一使命不仅远没有结束,而且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责任更大。经济特区本来就具有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和使命,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国家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对某些改革措施需要国家协调、支持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将会积极给予支持。国家需要重点突破的一些改革任务,有的可以先在经济特区试点。深圳特区要进一步把改革创新作为立身之本,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全国在重大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探索经验。要以深化企业、财税、金融、投资、流通等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特别要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建设现代政府的要求,实现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大力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法规体系和体制环境。继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法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还要按中央的要求搞好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制度改革。

(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着眼于扩大经济国际化程度,着眼于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要继续扩大对外贸易,注重优化贸易结构。要继续积极合理利用外资,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要以完善体制、制度、政策环境为重点,探索对外开放新路子。要继续学习和借鉴有益的国际法律制度和通行规则,把改善投资环境的重点从主要依靠地缘和政策优势转向全面提供良好服务和制度保障上来。要加强对外资的引导,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在特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生产基地和采购配送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要完善政策指导和服务监督体系,培育一批有世界级水平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以增强走出去的竞争力和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充分估计国际上政治、经济因素的复杂性,建立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应对机制,减少决策失误。

(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更好地融入全国、服务全国,服务周边地区。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布局,在加强与其他地区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中实现共同发展。要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水平、高质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供坚强支撑。要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优势,积极探索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在产业布局、能源利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等方面加强协调。要积极支持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等战略部署的实施,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扶持和扶贫帮困,为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支持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是中央赋予深圳经济特区的重要使命,也是深圳特区义不容辞的责任。深圳特区在城市规划、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要加强与香港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发展与香港在基础设施、口岸管理、高新技术发展、服务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努力学习借鉴香港在城市管理、市场运作、法制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要在服务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一步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继续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好涉及农民工问题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协调社会矛盾,注重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注重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使全体公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努力营造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人们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

(七)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要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强化城市现代化管理,努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文明城市,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要加强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和统筹作用。以增强城市功能和辐射力为目标,加强铁路、港口、干线路网、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生活中随时有可能发生安全、灾害等突发事件,要加强城市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经济特区要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新的历史跨越,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素质和水平。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要坚持“两个务必”,戒骄戒躁,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永葆蓬勃向上的朝气、敢闯敢试的锐气、开拓进取的勇气,努力完成新时期赋予的新任务。

新形势下的经济特区使命重大,任务光荣而艰巨。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圳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继续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不懈奋斗,一定能够再创历史新辉煌,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系温家宝同志2005年9月13日在深圳考察并召开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摘要)(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