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生态的苗族情歌到耳熟能详的《爱我中华》,从聂耳的《告别南洋》到贝多芬的《欢乐颂》、亨德尔的《哈利路亚》等众多中外名曲,他们都唱得那样好,许多人
2005年9月14日上午,昆明剧院,首届昆明“聂耳杯”合唱节比赛现场。来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苗族山民合唱团的60名演员正在演唱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混声合唱《欢乐颂》。这是他们第一次从山里来到省城演唱,其中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才14岁。他们中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兄妹。
随着指挥、国家一级作曲那少承一个个手势,“欢乐、欢乐”的歌声骤起,是那样的整齐、嘹亮、坚实、有力。紧接着,由低声部以极弱的力度和柔和的音色,歌唱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题,像一串串欢乐的浪花,由远而近向观众们涌来,各声部层层递进,轮番变奏,此起彼伏,最终融会成气势磅礴的“欢乐”波涛,在人们的脑海中久久回荡。这部诞生于180年前的辉煌篇章,多少年来一直风靡全球,成为所有交响乐团及合唱团必演的曲目,也被音乐家视为检验一个合唱团是否具备驾驭高难度作品能力的一块试金石。
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吴灵芬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钱大维教授等被这群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苗族农民深深地震撼、感动了。报以热烈掌声的观众们意犹未尽,在演出结束后,又将这群苗族演员团团围在剧院大堂里,听他们再次演唱。吴灵芬教授也激动地亲自为他们担任指挥。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吴灵芬教授激动地说:“这次来参加合唱节发现了很奇特的现象,一个山里来的合唱团的演唱很符合国际化的标准。这个合唱团有着其他团无法比拟的特点,那就是用心灵去歌唱,这是非常宝贵的。我听过许多民间团体唱过《欢乐颂》,但都没有像这个山民合唱团那样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标准。另外一点就是能打动听众,我听了都流泪,很感动。”
楚雄州苗族山民演唱团正式成立于2005年7月。演唱团演员200人,男女各100人,全部是来自于楚雄州山区的苗族青壮年农民。楚雄州政协主席杨成彪在下乡考察时发现了这些农民歌唱家,州政协策划组建了这支苗族山民合唱团。
没有名家指点,就以书本、光盘为师,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很多人虽然文化水平较低,但对音乐却有一种特殊的悟性。自小以来的音乐熏陶,伴随全身心真情的歌唱,使他们逐步修练成了较高的音乐素养。他们不但全都能视简谱即唱,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成员能看懂五线谱。经过长期不懈的学习,他们终于成功地拿下了一部又一部中外名曲,走出大山,登上了大雅之堂!
在今年7月楚雄州彝族火把节期间举办的《祥和之夜》音乐晚会上,由180名苗族农民组成的合唱团,演唱了一系列中外名曲,观众达到了3万人,获得了巨大成功。中国文联副主席、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感慨地说:“长期居住在高寒山区的苗族同胞有这么高的演唱水平,使人感受太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