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旅游强国是我国在旅游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宏伟战略。其奋斗目标虽然可以量化为接待人次、旅游收入等具体指标,但其核心目的却在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旅游活动的国际化来带动旅游经营的国际化,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无疑是我们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
竞争力的前提
旅游活动国际化是指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两个方面的持续增长和共同繁荣。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旅游活动的国际化是一个国家国内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提高,地域空间不断延伸的具体反映。出境旅游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可以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形成巨大的本国客流,使本国旅游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为本国旅游企业通过跨国经营来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市场基础;入境旅游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可以促使本国旅游企业服务对象国际化,从而促使本国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旅游活动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入境旅游还是出境旅游,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市场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入境旅游方面,我国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人数和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使我国旅游业服务对象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旅游服务、接待体系的国际化进程;出境旅游方面,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发展异常迅猛,2004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2885万人次,同比增长42.7%,成为亚洲第一旅游客源国和全球出境旅游市场上增幅最快、潜力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国家。
竞争力的基础
旅游经营国际化是以旅游活动国际化为基础的。一方面是指我国境内旅游企业服务对象的国际化;另一方面是指我国境内旅游企业组织形式的国际化,即企业依托本国出境客流,走出国境进行跨国经营。无论是服务对象的国际化,还是组织形式的国际化,都是旅游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强国的具体体现。
服务对象的国际化是以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为基础的。随着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的不断增长,我国旅游产业服务对象的构成日趋多元化,促使旅游企业在经营方面注重与国际接轨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针对不同国别的游客提供差异化服务,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我国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的人次比已经达到101:1,在接待大批国际游客的过程中,整个旅游产业接待水平与竞争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组织形式的国际化是以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为基础的。大量的本国出境客源为我国旅游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有利于推动我国旅游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从而实现我国旅游企业在组织形式上的国际化。
旅游强国必须建立在大规模的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三大市场之上的,缺少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称之为旅游强国。特别是出境旅游的大规模发展也是国民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客观现象。对于因出境旅游发展迅速所导致的旅游外汇收支逆差,一方面应通过增强旅游国际竞争力来壮大入境旅游规模、通过购物退税等刺激消费政策来扩大入境游客的人均消费,从而增加入境旅游创汇,以规模换规模,以增量换增量,用入境旅游规模的扩张和收入的提高来赢取出境旅游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应通过大力扶持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通过我国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来使出境旅游外汇开支内部化,促成漏损回流。
竞争力的核心
旅游经济国际化是在旅游活动国际化和旅游经营国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多元化的旅游产出结构,在强调旅游经济总量规模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旅游经济总量构成上的多元化。在旅游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的旅游经济实力既取决于境内的旅游收入总量,也取决于来自境外的旅游收入总量。旅游经济总量构成不仅要能够反映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的协调发展,而且要能够反映境外旅游经营成果。作为一个旅游强国,来自境外的旅游经营成果应在该国旅游经济总量中占相当比例,这一比例也是旅游经济国际化的重要表征。
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等特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多地点经济性,即旅游业不可能像工业企业那样通过将同一地点生产的产品运输到不同的市场去销售来占领市场,而是要通过在不同的市场上开办企业来占领市场。因此,旅游企业只有多地点经营才会有较高的经济性和较大的规模。多地点经济性客观上要求旅游经济总量构成上的多元化和旅游经济的国际化。
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经济实力和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依据。在世界旅游跨国经营的大趋势下,如果只强调旅游经济总量而忽视其构成,往往会被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增长引致的总量增长所迷惑,忽略了对本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扶持与推进,弱化了对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甚至导致境外旅游企业大举入境经营,造成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因客源国旅游企业在我国境内进行跨国经营而流失,最终降低我国旅游经济实力。我国境内外资旅游饭店以占总数10%的床位数而赚取了我国酒店市场95%以上的利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