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梅兰百年芳如故

2005-09-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萍 我有话说
适逢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经由朋友介绍,新近拜读了王慧所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梅兰芳画传》一书,颇有感触与收获。

我是60年代初出生的,喜爱京戏虽有不短时间,但对于梅派艺术并不是从一开

始就喜欢的。最早听到的梅派唱段是《打渔杀家》,只觉得平,唯因其简单易学,尚谈不到有任何感悟。此后又经历了对李派老旦,程派、张派青衣,以及对叶派小生等不同行派的数起狂热。直到看过《穆桂英挂帅》、《生死恨》、《西施》和《太真外传》等戏后,方才对梅派有了些许概念。我觉得梅派的妙处,一个是贫富皆贵,一个是动中含静,不只是唱腔,造型上亦是如此,尤其是在吐字发音、动作神情、指法运用等方面,无一不有要领,看似好学却难得神韵,既要韶华入仪,又要美目流盼,既要春光明媚,又要心如止水。梅派的唱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游刃不羁,却又凝重如水。初得要领,只觉但凡彼种音律终是难及,扎回头来再听自己原来欣欣然所录唱段,一般是好的音质,但徒然是行腔的组合,声音里白得没有内容。

如果说我对梅派的粗浅认识主要基于其唱腔特点而对其他方面知之甚少的话,看了《梅兰芳画传》后,使我对梅先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丰满而又生动的印象。梅先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与他具备多方面的优秀品质是分不开的。他思想解放,敢于创新,努力挣脱旧有社会意识及戏曲套路的束缚,并主动结交像齐如山、冯幼伟,以及胡适、张彭春等优秀知识分子和文化名流,不但提高了其自身对社会认识的层次,而且也正是由于拥有这样许多本身热爱京剧、又具有高深艺术修养的人士的辅佐与谋划,他才得以使京剧从单一、陈旧、俗陋的模式中逐步摆脱出来,朝着更加注重人物内心刻画、更加强化历史责任感和不断丰富舞台表现形式的方向发展,使人们在欣赏浓馥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强烈的时代进步的气息。从《梅兰芳画传》中,人们还可以从许多细小的事物中很平实地感觉到梅先生谦逊大度、助人为乐、体谅宽容等种种美德,确是历来从艺人员身上所稀有。曾记得读《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积功累德第八”,有许多不懂处,但印象深刻者,“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梅先生可谓适之,而蓄须明志的民族气节更是令人钦佩。也正是由于他的本性善良、温和敦厚,而又博采众长、从善如流,才有了文化界智囊团群策群力推动京剧事业的发展,才会产生象张彭春这样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京剧导演,才最终确立了梅兰芳戏剧理论体系以及中国京剧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的地位。

在梅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文化的相互补充与完美结合。

我对于梅先生的照片素有偏好,但所见有限。梅先生的照片,不论便装、戏装,亦不论青衣、花衫,均神态端然,那透彻骨髓的淡定儒雅,决不是一般的造作所能体现。此书中有许多照片是我前所未见。从这些贯穿梅先生一生不同时期的照片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的美也好,媚也罢,无一不在高处,如云淡风清,含蓄蕴藉,有处变不惊的安定与?放,戏中戏外神韵相合,充分体现了人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书页旁白处绘有许多梅派戏常用手式图样,千姿百态,缤纷撩眼,其中许多并注有名目,有心者应可学之不尽。

师永刚所写序文中说,《梅兰芳画传》是一本对京剧的致敬之作。除此之外,我想更为这本书能让我们对梅先生的无限怀念得以眷眷地保存、藉发与升华,而对作者及有关方面表示深深的感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