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人吃书”还是“书吃人”,均因图书馆经费短缺,而经费短缺,是因为政府财政紧张。与读书相比,吃饭穿衣养家是第一要务,连发放工资都存在困难,何来“闲钱”为图书馆添置图书和其他硬件?但财政紧张并非是图书馆捉襟见肘的唯一原因,在部分地方甚至不是主要原因。据报道,一面是图书馆无钱购书,另一面却是图书馆人员庞杂,专业水平低。有的县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居然达到40多人,而且多数都是通过关系进来的。也就是说,一些地方图书馆成了“养人”的机构。
图书馆基本上是由政府全额出资的事业单位,这里的工作人员不仅工作相对轻闲,而且工资福利基本有保障,于是就成了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因为是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改革也触及不到这里。不仅如此,这里有时候还成了其他机构改革的富余人员安置点,凡是能够找到关系的纷纷涌进图书馆,于是图书馆人员大量超编,但政府划拨的人头经费有限,超编人员的工资福利如何解决?当然只有“人吃书”。“人吃书”的结果是,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成了“空壳”,几年甚至十几年没买书或者很少买书的公共图书馆不在少数。文化部发布的最新统计说,占全国24%的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费。“人吃书”吃久了,有时候要支撑一下门面,买进一点新书,钱从何来?反过来就只有扣发员工的工资,形成了“书吃人”。那些原本属于图书馆可用人才的员工也跟着倒霉,久而久之,这些人才只好纷纷跳槽,另谋出路。渐渐地,图书馆既没有起码的硬件,也缺乏可用的人才,只剩下专业水平低下但来头不小的一批人在这里安闲度日,图书馆没有担负起提高公众文化知识素养、丰富公众精神生活的重任,而是成了一些人从政府财政获取工资福利的途径。
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图书馆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不言而喻。要使图书馆真正发挥作用,政府加大投入是一个方面,而矫正其已经异化的功能同样重要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