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使的情怀

2005-09-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爱在事业乐在奉献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北京地坛医院社会服务部主任陈征

我是传染病护理一线上的一名老兵。从18岁护校毕业走上这个岗位,今年刚好40个年头。今年7月12日,胡锦涛主席

亲自为我颁发了第40届南丁格尔奖章。当胡主席把金灿灿的奖章挂在我的胸前时,他微笑着对我说“祝贺你获奖”,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激动。

我总觉得护理工作是我的本分,为病人实实在在地做事心里才塌实,护理工作是平凡的,但能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上世纪80年代末,我院收治了第一例艾滋病病人。她是一名埃塞俄比亚的年轻姑娘,叫索亚。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索亚绝望地跳楼自杀,造成全身粉碎性骨折。被送到我院时,全身打着石膏,要不是眼珠能转,就像一个石膏模型。对这样的病人,护理任务重倒在其次,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的恐惧却是个严重问题。那时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的了解也不多,更谈不上护理经验了。护士们都特别害怕进艾滋病病房,还有一名护士干脆辞职不干了。于是,我和护理部的同志们一起带头进病房,参与护理工作,同时,迅速制定了艾滋病护理常规,并及时培训了护士,榜样的作用消除了大家的恐惧心理。索亚好转出院时,流着眼泪,唱了一首家乡的民歌,表达她对中国医护人员的感激。如今,地坛医院正活跃着一批年轻的艾滋病护理骨干,她们都成为全国艾滋病护理培训的师资力量。

2004年,医院决定成立社会服务部,在竞聘动员会上,院长说:“成立社会服务部,是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不仅要做好院中服务,还要做好院前及院后的延伸服务。两年以后,医院就要搬迁到北皋,要通过我们的工作,做好与病人的感情联络,这关系到医院今后的生存和发展。”面对这个挑战性的全新岗位,我想:年龄大了,虽然干不了一线了,但有40年的工作经验,我一定能架起医院和患者之间的桥梁。我参加了竞聘,愿望实现了。从此,电话随访、上门服务,提供预约挂号、指导家属……,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能对病人有所帮助,都是我工作的内容。

一次我给一位刚出院的病人打电话,电话是病人家属接的,我的开场白还没说完,对方就气冲冲地说,我正想找你们医院呢!你们给病人输的蛋白不是正规药厂生产的,我现在手里有输液的空瓶做凭证,病人有什么事,我就告你们去!我听家属火气那么大,连忙说,您别着急,我了解一下情况,一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放下电话,我连忙到药房、病房了解,经过一番调查,原来瓶子上标明的生产单位是某生物工程,不是某药厂,病人以为就不是正规的药厂,其实这就是正规生产单位,让病人误会了。我向病人及家属做了解释,消除了误解,家属在电话里直向我道歉。就这样,一个可能造成的纠纷,因为有了及时沟通被化解了。

这次获奖后,大家问我最多的问题是,在苦、脏、累、险的传染病护理岗位上,你一干就是40年,放弃了四次改行的机会,为什么这么执著?我说,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看到自己亲手护理过的病人痛苦而来,满面笑容、健康地走出医院,那满足、那快乐就足够了。记得一位护理界老前辈说:“国不可一日无将士,民不可一日无护士。”我庆幸选择了护士这个职业,我永远热爱护士岗位。

呵护生命
北京地坛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田建华

25年前我从护校毕业,走上传染病护理岗位。如今,20多年过去了,陈征主任作为我的老师、同事、领导,用她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我,让我对护理工作、特别是传染病护理工作有了全新的理解、认识,从中体会到生命的神圣,让我感悟到南丁格尔的博爱和仁慈的精神。

陈征主任对病人的尊重、富有爱心是同事们公认的。

记得我刚毕业进病房的那几天,对传染病特别恐惧。我从里到外把自己包装了一遍,戴上厚厚的口罩、帽子遮上眉毛、耳朵,要不是怕看不见,连眼睛也要蒙上了。恐怕自己被感染。那天,陈征主任招呼我:“小田,走,我们一块到病房转转。”她把我带到了05病房。老李看到陈征主任,高兴地拉着她唠起家常,正说着,突然老李的神情有些不安,我看到陈征主任马上意识到什么,“老李,你不舒服吗?”话音没落,大口的鲜血从老李嘴里喷出来,血喷在陈征脸上、身上,突如其来的场景,吓得老李的女儿躲出了病房,我更是不知所措。只见陈征主任不顾喷溅在身上带有强烈传染性的鲜血,麻利地从病床下抄起一个脸盆,接着老李吐出的鲜血,又招呼我“小田,快叫大夫!”。当我们再赶回病房时,老李已经被安抚在病床上,陈征主任正在擦去病人身上的血迹。然后她麻利地戴上手套、给三腔管涂上石蜡油,一边协助医生下三腔管止血,一边鼓励、安慰病人“老李,别紧张,有我们呢。来,跟我们配合做吞咽动作,像咽唾沫一样,咽,再咽,好极了。”抢救结束了,病人得救了。从那以后,我对传染病的恐惧没了。而陈征主任说的爱病人,尊重病人,变得具体了,实在了。

说起2003年的非典战役,至今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们医院是第一批非典定点收治医院。战斗刚开始,不断传来外院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消息,我院第一批进入非典病房的2名年轻护士也开始高烧,消息传来,陈征主任心疼地哭了。为了让更多的医务人员不再受SARS的重击,她多次进隔离区调研,连着几天熬夜,写出了《非典护理常规》、《SARS消毒隔离及防护》在医院推广,并撰写了《隔离区防护规范》的电视片脚本,配合医院摄像室录制成光盘,发往全国。

南丁格尔奖虽然不可能人人得到,但我们可以人人学习南丁格尔、学习陈征主任,人人不虚度光阴、让生命神圣,让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让南丁格尔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爱心铺就特殊护理之路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房住院部主任刘振华

我一直在麻风防治第一线工作。在28年漫长的岁月中,我不顾世俗的偏见和社会的压力,用自己的一片爱心为麻风病人解除身体的疾痛,抚平心灵的创伤。

麻风病人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多年的病痛折磨着他们的身体,社会的歧视和家庭的抛弃更摧残了他们的心灵,所到之处,人们就像躲避瘟疫一样厌恶他们、鄙视他们、遗弃他们,使他们只能躲在远离人群的麻风村了却残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们变得心理扭曲、精神失常、悲观厌世,对健康人有很深的猜疑,一般人很难接近。一件件活生生的事实使我深深懂得:麻风病人不仅需要精心的医疗护理、耐心的生活护理,更需要心灵的呵护和情感的关怀。我从多年的麻防工作中逐渐了解了病人的种种思想问题,并探索出一套管理麻风病人的经验,那就是:以尊重、关爱、情感支持为主的人性化综合管理。弄清病人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首先使他们在精神上振作起来,解除悲观绝望的心态。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可要取得这么一个特殊群体的信任是异常艰难的。我决定先从呵护病人的心理健康入手。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体贴入微,用真情来感化他们,使他们逐渐把我们当成了“自家人”。

病人王瑞河,19岁时患麻风病,误诊为周围神经炎,长达20多年。当他46岁被确诊为麻风病时,手脚已经畸残,不能行走,下眼睑外翻,头发眉毛脱落。他无法接受身患麻风这一现实,经常乱发脾气,寻死觅活,并对治疗有严重抵触情绪。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多次主动与他谈心,给他介绍治疗麻风病的科学知识,并从生活上关心他,体贴他,我自费给他购买了许多生活必需品,并腾出一间大房间让其夫妇共同居住,以方便照料他的生活起居,让他享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在我们耐心细致的疏导下,他逐渐解除了思想顾虑,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愉快地接受了正规的联合化疗,身体逐渐康复。

由于疾病和社会原因,大多数住院麻风病人早已淡忘了自己的生日。为了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享受人间的真情,我主动了解病人们的生日时间,买了蛋糕和各种食品,带领全体医务人员集体为病人过生日。第一次过生日的情景十分感人。病人张元荣激动地说:“我活了60多岁,没想到这一辈子还能像正常人一样过一次生日,这哪是一块普通的蛋糕啊,这里面盛的是护士姐妹们的关爱,装的是我们全体麻风病人的幸福啊!”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将把这次获奖作为新的起点,更加勤奋工作,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永保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把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皮肤病防治工作中去,继续服务于麻风病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心血、汗水和生命把党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的心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共产党员”和“南丁格尔精神”这几个大字,深深地刻在卫生事业的宝典中,刻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并为之奉献自己的一生。

让麻风病人拥有幸福天地
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护士姜敏

我的老师、济南市皮肤病医院麻风病住院部主任、护士长刘振华,为麻风病人工作了28年。她的每一个故事中都浸透着她关心、救助麻风病患者的高尚情操。

每天清晨查房,她先去看护重病号。小心翼翼地为他们穿好衣裤、鞋袜,扎好腰带,然后整理床铺。如果有人病情减轻,她就给他们戴好帽子,系好鞋带,挽扶到门外让其呼吸新鲜空气。每护理这样一个患者,她都累得满头大汗,但她脚步不停,擦把汗继续做。有的年龄大的残疾患者大小便失禁,常常把被褥弄得尿屎一片。刘振华总是先用温水洗净他们的身子,擦去被褥上的屎尿,再换上干净的。

患者宋云起麻风反应严重,手脚红肿,卧床不起,脸上的麻风斑肿得像小红枣,一个个凸赘着,样子吓人。为了让他吃下饭,振华从城里买回馄饨煮好,一勺勺喂他,并在家包好他喜欢吃的包子,用毛巾捂好,揣在怀里送来,吃时还热气腾腾。在振华精心照料下,宋云起度过这一生死关头,逐步康复。

在医疗护理上,为减轻麻风病人的痛苦,刘振华更是倾注了心血。有的患者麻风反应,全身皮疹,血管根本看不见,输液时刘振华从不戴手套,先用手摸准血管,再一针下去,药液缓缓滴入。无论同事和患者都为她的健康担忧,劝她戴上手套。刘振华总是淡然一笑,说:“戴上手套摸皮肤、找血管不如赤手方便,也就难保一针准,万一再来第二针患者不又疼一次吗?他们够痛苦的了,能减轻一点是一点。”

光阴荏苒,28个春秋过去了,麻风病院的护士换了一拨又一拨,医生来了一茬又一茬,而刘振华依然在这里工作着,付出着。是的,她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但是,她那经过泪水洗礼的灵魂,是那么纯洁;她那经过艰辛铸就的爱心,是那么高尚。流下汗水,收获希望。刘振华的全部希望就是把全部的爱奉献给她所关爱的病人,让麻风病人拥有幸福天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