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从现代教育角度来思考“劳心”与“劳力”的关系,通俗一点说就是动脑与动手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而言,两者互为补充
当前有些大学生在生活小事上从不沾手甚或一无所知,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的教育在处理“知”与“行”的关系上存在问题。从学校教育看,由于从小到大偏重于课本知识的学习,不少大学生极少接触家务以及切入社会基层的实践活动。久而久之,“劳心”成为天经地义的学习,而“劳力”则似乎成了学习的“负担”。从家庭教育看,家长们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也尽量让子女远离家务,免受“劳力”之苦。如此,“知”与“行”的脱节与分裂,造成了不少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怪象。
事实上,“劳力”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能力,锤炼一个人的意志,塑造一个人的人格。“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从小缺少动手能力,缺乏实践精神的人,决非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从根本上说,“劳力”和“劳心”是一个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两个基本面,是完全能够和谐统一的。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过“生活教育”的理念。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说:“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些话确有道理。可以说,没有与实际生活结合的教育,临虚蹈空,单薄浅近,不是真正的教育。
所以,在学习之余,大学生主动利用课外时间多参加日常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多多“劳力”,实在是非常必要的。而我们的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更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需要知行合一,不偏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