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中央和湖北省、武汉市媒体大批记者参与了东湖高新区从创办到跨越式发展的新闻报道,见证了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这本书首先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业报国的缩影。作为一部20年的新闻报道汇编,《见证武汉・中国光谷》里的篇章,是与历史同步的产物,记叙的对象与记叙的主体,记叙的内容与记叙的视角,都体现各个时期的氛围,从中不难窥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进程,一部中国知识分子创业报国的历史缩影跃然眼前,令人感慨万千。从1984年东湖智力密集型小区到198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再到2000年武汉・中国光谷的诞生,东湖高新区如同一只涅?凤凰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与腾飞。
这本书记录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东湖高新区和光谷建设的殷切期望和亲自指导,记录下湖北省和武汉市两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推进力度,记录下科技战线工作者执著的追求、企业家顽强的拼搏和管理人员无私的奉献。同时书中收录了大量来自“一线”的典型报道、启发分析的深度报道以及大量定格精彩瞬间的珍贵照片。
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这里只有楚天、天问公司等少数企业“鹤立鸡群”;如今,这里已涌现出烽火、长飞、凯迪、武汉NEC、华工科技、精伦、人福、三特等许多知名企业和企业家。我们的产业、我们的企业,终于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形成了一定的显示度。
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当年,企业以几千元钱起步,在饱受资金瓶颈束缚的滚动发展中历尽艰辛;如今,现代股份制企业广泛吸纳着社会资金,15家上市公司在资金筹集方面得到了裂变式、跨越式的发展,各种金融创新在高新区先声夺人,光谷成为产业发展的资金洼地。
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大学和院所被“高墙深院”阻隔,互不来往。如今,“产学研一体化”大潮冲破?篱,多种资源和要素能够在这里活跃地全方位配置、交流,大学资源和科技资源不断地转化为产业资源。曾经相互割据的院所文化、外来文化,如今在这个区域形成了以创新为灵魂、以价值实现为动力、融合优秀文化精髓的光谷文化。
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相信,当年,有时像“媒婆”到处“捏合”,有时又像“家长”或“管家”的行政部门,如今已还原为“服务型”的行政体系,透明、效率、民主催生出“阳光下的新政”。
这本书还是一部新闻专业大学生和从业人员应读的专业教科书。20年弹指一挥间,光谷发生了巨变。许多新鲜细节已成记忆,许多热门话题也成历史;但记者心系光谷、关注光谷、反映光谷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光谷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正是得益于一批批时代的铭刻者,不间断地记录和篆刻下东湖高新区的每一次蜕变与腾飞、光谷的每一次拼搏与跨越,时值今日,我们才能将这些流露着创业沧桑与变革激情的文章汇集成册。
《见证武汉・中国光谷》一书收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等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的报道近六百条,这是从我们目前收集整理出的3000多条新闻报道中精选的篇章。从这本书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为了不断捕捉光谷发展的每一个亮点,记录下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变化的高科技产品,记者们怎样地在厂房和基地跟踪采访。
从这本书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为了了解高新区人的拼搏奋斗精神,记者早出晚归,几乎是和我们的干部员工“吃住在一起”,没放过任何出彩的闪光点。
从这本书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编辑们也在一个一个不眠之夜辛勤地笔耕,与记者进行着“后方接力”,为“新闻大餐”不断“添油加彩”。
从这本书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摄影记者背着相机、顶着烈日,在施工现场、在生产线上、在展会论坛,不知疲倦地记录下一个个历史时刻。
本来说了几句心里话就可以就此打住的。但是我忍不住还是要提一点建议。在辛亥革命爆发的地方、在以敢为人先而闻名海内外的武汉,为什么要羞答答呢?为此,我建议,明年再出“年鉴”时,直接取名为《见证中国光谷2005》,或者叫《见证光谷2005》。5年前叫响光谷时,就本不该加上“武汉”二字,因为光谷是武汉人的“发明”,在全世界也只有一个。
光谷,不仅是武汉的新名片,也应是武汉人豪迈新追求的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