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亟待开发

2005-09-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采写:蔡闯 我有话说

李承森: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理事

教育周刊:不论是刚刚过去的暑假还是平时上学的日子,您一直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我们也看到,现在愿意到博物馆来的孩子、家长越来越多了。可是,如果孩子们又要上课,又要到博物馆学习,是不是太累了?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玩”似乎是一种天性。

李承森:我认为博物馆是很好玩的地方。我曾在德国学习多年,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深有感触。他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德国的小学教师会给学生出题目,围绕一个题目,学生们就会自己动手玩起来,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们非常乐于接受。

我觉得,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正是成功的起点。鲁迅的三味书屋、百草园,就是他的自然的空间。今天,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就是大自然最好的缩影。像我们自然博物馆有三项主要任务,包括自然物品的收集、科学家对这些物品的研究以及这些物品及研究成果的展示。有人以为博物馆只有展示,这种看法不够全面。现在我们在博物馆设立了探索角、儿童活动区,观众可以触摸展品、上网查询资料、讨论,还可以在馆内玩耍。我希望我们的博物馆,能让人在玩的同时,对科学产生兴趣。

教育周刊:中外教育方式存在着差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您认为国外有哪些经验最值得我们借鉴?

李承森:我认为教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程序性教育,另一类是非程序性教育。一个人所接受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我称之为程序性教育,这是按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教育方法和要求进行的教育,这是必需的;还有一种教育,我称之为非程序性教育,比如博物馆、课外读物、旅游等方式对人的教育。有时候,我们甚至不认为它是教育,但它确实起到的是教育的作用,这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兴趣,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的个性非常鲜明,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事业。如果我们只重视程序性教育,漠视、压抑了孩子的兴趣,结果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失去了天性,那么教育就是不成功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兴趣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课本上。我小时候,从课外书上看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就试着在花盆里种上一颗扁豆之类的东西,然后看着它发芽、生长,这个兴趣一直伴随着我。直到今天,可以说是它促使我成长为一名从事植物研究的工作人员。我认为,程序化教育是按同一模式对大家进行的教育,而非程序化教育则更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多样性,两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培养优秀人才,就必须重视非程序性教育。国外在这个方面是有经验的,美国的国会山前有一片绿地,20多个博物馆集中于此,如果要全部参观,恐怕几天都看不完。

教育周刊:如您所言,博物馆确实是进行非程序性教育的最佳场所。但是只有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才会适应今天不同人群的需要。

李承森:我们的展览水平与欧美国家是相当接近的,但在新的理念上还要有所发展,特别是在人性化方面,我们的服务水平还不够。我常说,我们展馆中凳子都不够,观众走累了就只能回家。

欧美国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享受博物馆。不仅是参观――要把博物馆办成可以让人呆着不走的地方。英国的伦敦自然博物馆,光卖玩具的就是一个大厅,观众看完展览,如果对恐龙感兴趣,就可以买一个恐龙玩具。在博物馆里,游客可以买到书,累了可以吃饭、休息,到处都有这样一种氛围,这是展览的延伸。目前我们正在探索一些新的方法,让公众感觉到博物馆来是一种享受。至少要让观众参与到展览和活动中来。我们开展培养小讲解员、建立游客俱乐部、请大学生走进博物馆等多项活动,就是为了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

教育周刊:现在大学生反而不如中小学生到博物馆来得多,是不是对大学生而言,我们的博物馆有些“小儿科”?

李承森:其实我带研究生到自然博物馆上课、实习,他们感觉收获特别多。日前我们办的馆藏精品展,很多展品难得一见,非常珍贵。另外,美院的学生也到这儿来写生。自然博物馆“生命的支撑――动物骨骼展”展厅里汇聚了大到鲸鱼,小到玳瑁的近四五十种动物骨骼。中央美院的教师从网上了解到这个展览,带着同学们前来上课。美院的老师说,因为难觅理想的骨骼“模特”,学校曾经试图自己订做一批来满足教学需要。现在有了自然博物馆这个好地方,这门课再也不用为找“模特”犯愁了。

过去自然博物馆在服务中小学方面比较偏重,缺少吸引高校教学利用博物馆资源的设想和尝试。中央美院首开了一个好头,也给博物馆新的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认识到过去针对高校进行的宣传推广工作有所欠缺,我们会想尽办法,让博物馆的资源发挥更多的作用。

教育周刊:目前自然博物馆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李承森: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有大约20万件藏品。有相当数量为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动植物标本,还拥有一定数量的模式标本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珍贵标本,许多在国际上都堪称孤品,包括世界闻名的古黄河象头骨化石、长26米的巨型马门溪龙、世界上最早鸟类之一的三塔中国鸟化石以及整窝的恐龙蛋化石等。在假期中,每天大约有数千人前来参观,周末一天可以接待7000多人,这个数目比以前提高了不少。有些家长宁可自己在门外等,也要让孩子进来参观,说明家长们开始意识到博物馆对孩子的重要性,有了文化消费的观念和意识。

人们对博物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但是我们的条件依然有限。比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有一个反映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模拟的展览,我们其实也早就想做印度大海啸的还原展览,以及SARS病毒危害人体过程的展览,但是没有地方,只能搁置计划。

现在,欧洲国家非常重视“建筑外的博物馆”,有人说,整个欧洲就是一座博物馆。我想,我们也应该把自己的城市建成博物馆。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在博物馆这个氛围里,都会让人得到享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