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平在办公室的工作照(9月22日摄。新华社发)。 |
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现任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的王建平。
“初进藏区,最大的收获是提高了一种境界”
王建平大学毕业时,正赶上地质工作处于低谷期。他所在的河南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因项目少、人员富余,经济十分困难。1989年,国家在西藏东部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大会战,25岁的王建平受命率领一支33人的队伍进藏,是当时所有参战队伍中最年轻的技术负责人。
进藏承担的首个丁青幅、洛隆幅区域地调项目,工作区全部是切割严重的原始山脉,海拔从2000多米至5000多米,王建平当时在日记中记下了第一印象:“在这里,连马都不能走的路叫马路,只有马才能走的路叫大马路;到处可见密林野兽,满目都是雪山冰川,随处可听江水轰鸣……”工区总工作路线加复查路线总计23000公里,无论悬崖绝壁、雪山冰川,还是原始森林、急流险滩,所有路线都要徒步行进。
一次野外作业归来,突遇河水暴涨,连带路的藏民也不敢过,王建平第一个骑马跃入水中,急流把他和马一起卷
王建平在西藏与同事进行找矿工作(资料照新华社发)。 |
当时的队员岳国利回忆:“建平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的主心骨,只要有他在,无论什么样的危险我们都不心慌。”
王建平带着他的分队用5年时间,以参战6省队伍成果评比第一的成绩圆满完成了任务。王建平告诉记者:“这是我们进藏工作的初创时期,更宝贵的是提高了一个境界,真切地感受到从事地质工作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走遍西藏最荒凉的区域,
相当于完成了好几个“二万五千里长征”
王建平这支队伍13年里走遍了西藏的高山深谷,完成调查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范围之大是当地地勘队伍也没有过的。
面对妻子幼女的长期分离,面对其他一些单位舒适、高薪条件的诱惑,王建平为什么始终舍不得离开这艰苦的环境?他很实在地说,这10多年自己一点没感觉时间长,唐古拉山的项目做完了,脑子里又想着冈底斯山还没做;一个地方发现找矿线索了,马上又想能不能扩展出矿床、大矿床。在一点一点的牵挂中,13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正是这份感情和牵挂,才让舒适、艰险甚至生死成了他们的第二考虑。
王建平在西藏工作时与藏族儿童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
在他们的艰苦奋战中,西藏地质调查中的一个个空白区被填上,出色完成了41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找到14个矿种70余处矿产地。期间,他在发表4部学术专著、30篇科技论文的同时,还为当地各级政府撰写了一大批有关开发资源、振兴地方经济的建议书和可行方案。
把地质服务更多地和国计民生“拴”在一起
2002年,37岁的王建平被任命为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角色变了,但他对事业的激情和信念却更加强烈。在他的带领下,河南地调院成为全国领域内专啃“硬骨头项目”的一支劲旅。对3年来完成的70多个地质调查和找矿项目,特别是技术难度大的项目,他从策划、立项论证、设计编写、实施等全过程参与,并一次次深入到野外实地检查指导。
艰苦环境下养成的强烈责任感还促使他带领全院把专业技术更多地和地方发展、群众生活“拴”在一起。他亲自指导完成了6个国家级和世界级地质公园申报和规划建设工作。为了让生活在黄淮海平原水质型缺水区的群众早日喝上“放心水”,他们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8万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采样工作,现在正进行开发洁净地下水的示范工作。
(据新华社郑州9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