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目连戏、傩戏受到学界的关注,一时成为海内外研究的热点,刘祯正是在这一时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刘念兹先生的指导下,撰写了关于民间目连
这一时期研究目连戏的人很多,但刘祯的研究没有限于目连戏本身,而是由目连戏进而深入到民间戏剧的特点和地位。他指出,戏曲文化包括民间文化和士大夫的文化。民间戏剧与文人的戏剧有许多不同处,“在民间,戏剧创作主体、表演主体的接受主体往往是一体的或是一体化倾向的”。民间戏剧常常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我们不妨称之为‘拟生活’”。民间戏剧虽然长期不被文人重视,但它在戏剧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因为“本质地看,戏剧是一种民间艺术”。由此他提出,应建立新的戏剧评价话语体系和新史学观。这些看法都是很有道理的很有价值的。按着文人的审美观点,有些民间戏剧是粗陋不堪的,但它却能广泛和长期流传,受到群众喜爱,因而有强大的生命力。站到民间立场,对这些作品就应该给以足够的估价。只有把这些作品也纳入视野,戏曲史才是完整的和全面的。
民间戏剧领域广阔,内容丰富,由于文献资料缺少和分散,研究起来难度也较大。刘祯的论文集中已涉及到几个重要方面,如目连戏、元大都的杂剧以及《天官赐福》、《王婆骂鸡》等剧目的考证评析,同时还论述了文人创作与民间戏剧的关系。通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对“中国戏剧史的另一面”有更多的了解。这对戏剧史研究是有意义的贡献。研究民间戏剧,对当前的创作也有实践意义。在关于戏剧命运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地方戏曲都市化是克服戏曲危机的途径,但戏曲史所提供的经验却并非如此简单。许多剧种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进入城市,以求提高和更大发展;但是,如刘祯所指出的:“在中国戏剧近千年的历史中,推动其发展的主导力量来自民间。”“无论它发展到什么程度,哪个阶段,其根都在民间,藉以生存的养料就是千千万万的庶民百姓。”所以剧作家深入民间,向群众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创作有永不枯竭的源泉,戏曲艺术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刘祯博士重点关注民间戏剧,同时对整个戏曲史,特别是20世纪的戏曲史研究,做了全面的梳理,他的民间戏剧研究也是在这种宏观的视野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