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命甘霖滋润希望田野

2005-10-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邢兆远 我有话说
7月23日,年仅43岁的蔬菜专家、临沂师范学院副教授张金树,猝然病逝在田野间。消息传出,在蒙山沂水之间,上上下下、男女老少,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哭声连成一片。

谈起他,人们有着讲不完的故事,诉不完的思念,流不完的泪水……

“蔬菜长在他的心里,他家中的电话成了菜农热线”――菜农徐进胜的话

徐太平村菜农徐进胜的西红柿大棚,充满了蓬勃生机。在整齐的条垄间,21个新品种前都分别树着显眼的标牌。

“这一个个标牌,都是张金树老师亲自给俺树起来的,”徐进胜流着泪说,“只要菜农需要,张教授总是有叫必到。他家的电话就成了乡亲们的‘农技咨询热线’”。

多年来,张金树利用业余时间深入蒙山沂水的村村寨寨,调查了解蔬菜的种植情况,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调查笔记。为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和菜农的绿色意识,他常年蹲地头,跑田间,传授新技术,引导菜农变革种植观念。从1998年起,他在太平办事处推广了十多项种植蔬菜新技术。他先把徐进胜的西红柿大棚作为示范点,使用大源生物菌肥,发展有机蔬菜,西红柿长得好,挂果率高,病虫害少了,果子的品质也好,在市场很受欢迎,一个大棚比别处多收2000多元。于是菜农们纷纷效仿,很快辐射到了3区9县。接着引进了200多个优质新品种,推广3万多亩,赢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菜农亲切地称他为“财神爷”。

“生命之根深深扎进泥土,求索中催绽理论的花朵”――同事周元军的话

蔬菜专家、大学教授、政府顾问……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身。张金树整天奔走在田野、科研院所、校园之间,似乎是每一根神经都探入到了科研与教学中。

同事周元军深情地说 “他将生命之根深深扎进芬芳的泥土,迷恋于艰辛的拓荒”。在图书馆,在实验室,在田野,一个个科研项目在张金树手中开花结果,“万亩蔬菜保护地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番茄品种的研发现状及趋势”、“越夏大白菜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开发”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常常应邀参与国际交流,多次荣获省以上科技奖。其中“以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日光温室栽培中的应用”,推广10万多亩,新增经济效益1亿多元。

张金树身上有一股子“闯”劲。作为临沂师范学院的教师,他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大棚蔬菜生产紧密结合。他常带领学生来到田间地头,在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进行科学试验教学。他严谨治学,一丝不苟。无论是学生还是菜农提出的疑难问题,他总是面带笑容耐心解释,百问不烦。

“张老师是为了咱累死的呀 ”――乡亲们的话

人们经常看到,科研实验楼里张金树总是最后一个关灯。同事们和他开玩笑 “你每天这么拼,命还要不要了 ”他总是微笑说 “命当然要了,可总觉得时间不够啊 ”

去年8月,张金树应邀到太平办事处讲课。由于天气太热,加上乘公交车一路颠簸,他一下车就坐在蔬菜办喘粗气,面色蜡黄,大家没想到他在生病,还以为是热的。听说300多菜农已经在礼堂等着,他连一口水都没喝,就往会场赶。他强忍着病痛讲课,一丝不苟地回答了菜农们提出的每个问题。汗水不停地朝下流,连头发都湿了,刚讲完就瘫倒在座椅上。

太平镇办事处主任梅深修回忆说,经常发现张老师在大棚里指导菜农生产时,大汗淋漓,喘不开气,有几次差点坚持不下来。问他是不是病了,劝他先停一下,出去休息一会吧 他却总是微笑着说 “没关系,过一会就好了。”现在看来,他那个时候就是在硬撑着啊。

今年7月23日,菜农打电话请张金树来,讲讲怎样防治病虫害。他接到电话就赶来,现场边讲边示范,讲完两个小时后,又到大棚里进行手把手地辅导,到大家都问明白时,已到傍晚。因为没赶上回去的车,他就住在菜农家里。临睡之前,他对菜农讲:“发展大头菜效益好,春节后卖八毛多钱一斤。今年你们就种上吧,到时候我给你们引客户来收菜”。聊了一个多小时才入睡,第二天早晨乡亲们赶来,见他永远地睡着了。后来才知道,他平常下乡都是带着药的,就这次走得急没顾上啊。乡亲们哭着说:“张老师是为了咱累死的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