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是跟着堂姐的脚步走过来的。”杨娟说。杨娟念完初中时,毕业于三峡服装艺术学校的堂姐刚进沿海一家服装企业,实习期间月薪1300元。在巫溪县大同乡的所有亲戚们看来,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在母亲的鼓励下,杨娟也跨进了这所学校的大门。
像杨娟一样,5万余名怀揣梦想的农家子弟
让三峡库区这些农家子弟看到希望的,是万州近年来努力推进的“智力移民”工程。万州是三峡库区的中心城市,也是三峡工程移民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库区蓄水前,当地人均耕地不足1亩,蓄水后,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实现移民工作“移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万州区委在严格执行国家外迁移民和就地后靠移民政策的同时,还创造性地启动了“智力移民”工程。
“智力移民”即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帮助库区农家子弟掌握一技之长,在经济发达地区站稳脚跟,并逐步带领亲友乡邻走上外出务工致富的道路,以此减轻库区生态压力。几年来,万州各职业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5万余名毕业生,就业安置率超过95%,绝大部分都去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其中不少人已在当地安家落户。最近两年,职校生更是供不应求。东莞一家企业为了在杨娟就读的三峡服装艺术学校抢到毕业生,一次就投入30万元签订了500名学生的委托培养协议。
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万州与上海、广东、北京、浙江、福建等地的数百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劳务输出关系。畅通的出口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就读。2005年,万州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已由2001年的6400人增加到今年的19500人,高职招生人数也净增了两倍。
职业学校也成了万州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的有效载体。2003年,万州被列为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试点区县,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全区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余人,其中超过1.4万人经培训后实现了转移就业。调查显示,接受阳光培训的人员转移就业后,人均月收入比未接受培训在同单位就业的人员增加了约300元,比在家务农高出500元左右。部分就地后靠移民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到非农领域,使其他仍留守种植业的农村移民的人均耕地增加了0.4亩,有效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万州区总结形成的“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机制,还被国家六部委采纳,作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