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办好经济学基地 培养创新型人才

2005-10-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李建建 黎元生 我有话说
1998年10月,经专家评审,教育部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13所高校建立了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7年来,福建师范大学全面开展基地建设工作,坚持改革和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鲜明特色的基地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子,不断提升基地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社
会效益,受到了经济学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依托学科优势,教学科研互动,
以研促教、教研相长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校政治经济学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项目,被誉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南方阵地”。我们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始终把《资本论》作为基地一门重要的课程来开设,并保证其足够的课时数;主编了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全国高师通用教材等多种类型“《资本论》选读”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在国内首先研制了《资本论》电子版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受到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对于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我们在《人民日报》等核心报刊上发表了系列论文,予以反驳,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校经济学学科还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如围绕劳动价值论、资本理论、地租理论等专题,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此外,我们也十分重视实践应用,特别是加快对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力度,承担了几十项有关福建省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参与省、市、县有关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咨询论证等等,形成了闽台经贸合作与政策创新研究等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我们将上述科研成果运用于基地的教学实践,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并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编写新教材,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提高教学效果。

与时俱进,优化课程结构,积极探索教学方式,
形成“多元互动”、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我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高创新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理论经济学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方针,深化教学改革,在教育部规定的专业课程外,还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了多门专业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学生修完公共课和专业课后,有多门法学、金融学等前沿性、学术性较强的课程供其选修,形成了具有“精”、“深”、“新”、“博”特点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实现学习过程的基础性、宽广性和新颖性。同时,还建立了一套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如学分制、导师制、“本―硕―博”连读制等具体制度,完善人才培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形成了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气氛。

我们不仅注重优化课程内容,而且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了“多元互动”、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孵化”机制。课堂教学积极主动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索,自主学习,相互研讨和提倡学术争鸣,形成“精讲―自学―研讨―总结”等紧密联系的教学环节。同时,我们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将图像、文字、声音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生动直观、信息量大、效率高等优点,提高教学效果。我校将实践教学拓展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采取专业实践穴专题调研、毕业论文设计等雪和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骨干

我们已建立起一支方向明确、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老中青相结合、富有发展潜力的学术梯队。学术带头人如陈征教授、李建平教授等,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以自己高尚的德行感召每一个梯队成员为基地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努力工作。我们认真制定和实施“一个工程和两个计划”:即“名师工程”和“青年教师研修计划”与“高级人才引进计划”,加强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在日常工作中,要求青年教师围绕过四关,即“师德关、学历关、教学关、科研关”,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注重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创出了一条基地建设后备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子,即“打好基础→加强外语培训→选派出国深造→回国挑重担”。几年来选送一批中青年出国进修访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正成为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在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

将基地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有效增强教学科研实力

我们将基地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共同发展:凭借学科优势,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基地建设目标;在基地建设目标的定位上,我们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教学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教师进修基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研究基地。学院依托政治经济学博士点、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鼓励并资助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采取在职培养与外校引进相结合,努力提高学历层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重点学科所形成的科研成果为基地教学提供了新而精的教学资料,教师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将科研成果融入基地教材和教学实践中,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重点学科所拥有的经济科学实验室、电脑室、语音室和图书资料室,为基地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

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经济学基地建设成绩显著:近年来基地教师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8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1项、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30余项。1999年2月我校获准建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又获得经济思想史博士点,进一步提升了我校经济学学科的综合实力,形成了以理论经济学为主的经济学学科群。基地人才培养质量较高,以2003届基地班30位同学为例,英语四级通过率为100%,六级通过率达93.4%,一次性攻读研究生比例为56.7%;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0篇;一次性就业人数为28人,就业率达93.4%;有30多人次获全国或全省大学生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两位同学获得2002年第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牌。经过多年的建设,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正逐步成为我校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生长点、教学改革的辐射源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示范区,发挥了很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