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科技奏响自主创新强音

2005-10-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蓉 我有话说
20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初,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成就为标志,一批“大科学”工程载入新中国自主创新的辉煌史册。近年来,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返回,“南水北调”、“西气东
输”、“青藏铁路”等宏伟工程一次次启动和取得阶段性成果,不断奏响自主创新的强音,展现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科技前沿的国威和自豪。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精心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继往开来,一幅更加绚烂的科学春天图景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中长期规划”绘就发展蓝图

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到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绘就发展蓝图,不仅是科技界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当前,在全球化的环境下,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在企业竞争层面的“胜者全得”现象,越来越凸现于国家竞争的层面上。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唯有坚持自主创新。《规划》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其核心即自主创新,走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这也是对一直以来存在的对于科技还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要不要坚持自主创新的争论,给出了一个肯定的回答。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规划,它涉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方向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次规划工作,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一次规划。为了制定好这个规划,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规划领导小组的组长,陈至立国务委员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

从“两弹一星”、863计划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再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我国高科技发展思路历历在目:从单项突破到战略选项,再到立足综合国力的提高。由“两弹一星”开始,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发展高科技事业中所传承的自主创新伟大精神,不断成就着高科技的伟大事业。而《规划》更为我们勾勒出今后15年我国高科技持续发展的美好远景。

“大科学”工程彰显科技实力

当今世界,“大科学”工程建设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潮流。从许多国家共同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尤里卡计划、伽利略计划等等,到各国自己组织的航天计划、绕月工程、科技发展规划等等,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表明,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越来越取决于组织大科学工程、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掌握关键技术的能力。

半个世纪前,我们刚刚从积贫积弱中走出来,综合国力落后于人,新中国决策者们就认识到了“大科学”工程的重要性,毅然作出了研制“二弹一星”的决定。

今天,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科学”工程更是强劲推进。打开电视、报纸,不时有重大工程开工、进展的信息扑入眼帘。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国家电网、六大林业工程等等高歌猛进。近年来,我国成为世界上大工程最多的国家之一。

自主发展核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作为我国核电建设的一座里程碑,秦山核电二期工程2号机组去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至此,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

实施国家重大工程,是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解决影响社会发展瓶颈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实施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工程建设,对于我国中东部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全局性的作用。但这些工程技术的难度非常大,青藏铁路需要穿越632公里的多年冻土区,这是世界铁路建设中罕见的难题。为此,我国青藏铁路冻土科研攻关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保护冻土新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西气东输工程横跨中国大陆东西,是我国燃气管道建设史上距离最长、建设条件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的输气管道工程,工程科技人员发挥团队优势,集中资源,在解决科技问题中,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神舟六号”发射在即。回首当年,我们“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是我国组织大科学工程的光辉典范。曾有一位著名科学家说过,在科学研究上第二就意味着失败,而在技术领域,每一次成功都是一次新的成功。载人航天飞行是一项涉及七大系统的庞大工程,它与一个国家的通讯、生命保障、材料、医学甚至管理水平紧紧相连,因此,航天科技的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是对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检验。在这一项目中,直接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科技人员达到上万人,成为凝聚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舞台。通过载人航天工程,我国打造出一支过得硬的航天科研“国家队”。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如果说,“两弹一星”工程,产生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战略科学家。今天,载人航天工程,同样使我国在国际上拥有了一批航天高科技的领军人物。

实践证明,抓关键项目和关键环节,可以形成合力,取得重点突破,从而持续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重大专项”造福和谐社会

盈枝硕果,见证丰年。前不久闭幕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以鲜活的事实表明,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科技战线功勋卓著。

从2002年开始,我国组织实施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电动汽车、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奶业发展、节水农业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其基本思路是:以突出原始性创新、实现技术跨越为途径,以技术集成创新、开发新产品、建立新产业为目标,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充分调动部门、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合理配置科技资源,迅速抢占一批21世纪科技制高点,力争在3-5年内在我国的若干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

重大专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针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开展了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主要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等研究。攻克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一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学家队伍,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食品安全是当前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从四个方面开展行动,包括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建立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积累食品安全标准的技术基础数据和发展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控制技术,构建了共享的食品安全监控网络系统,包括环境和食源性疾病与危害的监测、危险性分析和评估等。

近两年,非典疫苗研究、高致病性禽流感科技攻关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问题,都成为举国关注的科技工程。全国动员了科研机构、高校等近3万科技人员参与,涉及学科、技术门类和技术领域数百种。通过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集成,一批基础性、公益性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原始性创新能力。

据专家抽样分析,由于大科技工程的带动作用,使得我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被誉为共和国最宏伟科学工程之一的863计划,经过“十五”期间的科技攻关,如今,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许多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到人民群众的吃穿住用行,高科技从未像今天这样恩泽着中国人,中国人民也由此对依靠自主创新、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充满了信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