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浅谈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建设

2005-10-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晏智杰 我有话说

我国迫切需要创建中国特色经济学,首先是构成其基础的理论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应当符合中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为解决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经济理论的支撑和操作性意见,并且在形式上为我国广大群众,首先是各级干部和广大青年学生所喜闻乐见。

诚然,改革

开放以来,我们在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并且在经济学人才培养和为国家经济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等方面发挥了空前巨大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毋庸讳言,同实践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进行坚持不懈地努力。

仅就当前国内社会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就有一系列重大问题亟待经济学提供科学分析和回答,如: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途径和对策;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三农”问题的继续解决;人口、资源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市场调节和和政府宏观调控;收入分配问题;等等。这是我们经济学急需致力研究的重大课题。

还应当看到,一些已被实践证明过时或不合时宜的传统理论观点,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和理论研究中仍有明显的影响,需要我们在理论研究和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克服。例如,“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就是一个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时需要不断加以明确和深化认识的根本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劳动和其他各种要素在创造社会财富及其价值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另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历史地科学地看待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又是一个争论了多年仍无定论的课题等等。

可以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中国没有自己的经济学。1949年前的旧中国不可能产生自己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经济学;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可避免地照搬当时苏联经济学的教科书等一整套理论和做法,不仅说不上创建中国自己的经济学,相反,马克思经济学也因经由苏联人的介绍而带上了根深蒂固的教条主义烙印。1956年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做了新的探索,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见解,大大丰富和启发了人们的头脑,使建立中国自己经济学的伟大事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可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项大有希望的事业刚露端倪便不幸夭折;到了十年“文革”,经济科学被糟蹋成了野心家推行极左路线的工具。

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开始有了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旨在使中国繁荣富强的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回顾25年来我国经济学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历程,我们体会到,尊重实践,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以实践为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真正体现“三个有利于”,是中国经济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营造和维护一种宽松的理论和思想环境,允许发表不同学术观点,鼓励平等的理性的争论,则是探索和发展中国经济学时不可缺少的条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