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确定兵学内涵,全面兼顾而有所侧重。兵学史的研究对象、内涵非常丰富,作者认为主要包括兵法、兵略、兵制、兵器、兵家五个方面,而兵法即传统军事理论无疑是中国兵学的核心内容。因此,本书对以孙武、吴起为代表的古代兵家所论及的战争观、战争指导问题非常重视,浓笔重彩,但同时也兼顾兵学的其他方面,将历代兵学的主要成就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二,揭示兵学发展的阶段性,注重传承而展现特点。在对中国兵学史的考察中,作者从连绵的战争和纷繁的著述中条分缕析,寻找兵学演进的基本线索,提出从上古至晚清时期中国兵学的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并出现了三次高潮。这就避免了以往某些兵学史著述大量罗列而无论断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得以抓住主要线索,掌握要领。
其三,提炼各家思想精华,类型众多而要言不烦。作者对历代兵家思想加以分析和归纳,力图予以准确定位,并概括出兵学理论家、兵学实践家、兵学研究者等若干类型。十分难得的是,作者对所涉及的各家兵书,能够提纲挈领,简而得要。如《孙子》是兵学奠基之作,该评说的话相当多,作者以先知、庙算、利动、全胜来概括《孙子》的军事原则,以速决、先胜、权变、地利来概括《孙子》的作战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评论其理论特征和学术地位,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