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代江南都市文化的审美生态问题

2005-10-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士林 我有话说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都市与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遇到了相当多的新问题。在这些问题中,除了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之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但迄今尚未引起足够关注的,是城市化过程所引发的一系列精神生态问题。

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空间逼仄、竞争激烈的都市生活方式,必然要给人们的心理环境与精神生态系统带来程度不同的冲击、污染与破坏,这些负面影响不仅给都市文明的生产主体带来精神负担,也直接影响到城市自身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形成“当代都市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体的情感模式、心理结构及精神生态固有的稳定性、有序性与平衡性的破坏与紊乱,无疑是愈演愈烈的深层次原因。比如心理与精神疾病问题,据2000年10月10日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调查报告,全球已有约3.4亿人患有忧郁症,而工业化国家中的劳动者比例最高,约有十分之一的人患有忧郁症、焦虑、紧张、冷漠等精神疾病。与此相关的是,在一般的城市社会学或其相关的人文科学中,对诸如精神生态、心理健康等领域所出现的问题,如果不是置若罔闻,也基本上没有提出什么行之有效的理论与方法,无法对之进行有效的“干预性研究”。这就需要有一种从心理与感性层面上研究“当代都市社会问题”的审美生态学来介入,而对都市文化进行审美生态研究正是应此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当代江南都市主要是指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以及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南京、杭州等。由于自然地理、经济生产方式及文化传统等历史原因,江南主要城市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一直相当密切。在当代,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初步成型,这种历史上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术研究单元。自改革开放以来,江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是刺激江南都市文化走在中国城市前列的最重要的原因,但与城市化进程相伴生的人口的迅速增长、资源的相对不足、紧张的生活节奏等,也严重地影响着当代江南都市人口的心灵和谐与精神生态的良性循环。对这些新的精神生态问题与审美矛盾进行切实的研究,可以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文化重建与精神生态建设提供理论证明与实践指向。另一方面,由于“发展在前”的原因,当代江南都市的文化生产与消费模式已成为中西部地区竞相模仿与参照的对象,与此同时,它自身存在的精神生态问题也同样被传播到中西部相对不发达的城市文化中。在此意义上,以江南都市文化的审美生态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为江南都市文化的精神生态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种审美原理,也可以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一种实现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生存的理论参照系。这是从审美生态角度研究当代江南都市文化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具体说来,当代江南都市文化的审美生态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创建当代江南都市文化审美生态研究的基本理论,为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个具有合法性的“文化理论”与“解释框架”。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而不是随便地选择几个观念或以为有了几种方法,就可以把江南都市文化中存在的问题解释清楚、找出规律。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是按照“内在生产观念”进行生产的,因而一种理论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合法性,也就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最终结果。所以对一个新的学术领域来说,基本理论的建设、基本方法的铸造更应该被视为“重中之重”,否则,尽管可以展开研究,但由于在研究之前就缺乏一张可靠的图纸,其最终所建设出来的东西就难免是一种“非驴非马”的怪物。总之,基本理论的研究一定要“先行一步”,这是当代江南都市文化的审美生态研究可以真正“服务于现实实践”最重要的主体条件。

二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都市文化的审美生态关系研究。选择作为最高环节的上海都市文化予以剖析与研究,可以揭示出江南都市文化在审美生态上的基本规律与深层结构。近百年来,江南都市关系有一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上海由一个不起眼的“海边小城镇”迅速崛起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化大都市,并迅速改变了江南都市之间历史延续下来的经济与文化结构。具体说来,原来占据主导地位的苏州、杭州、南京等江南传统城市文化,在现代中国百年发展中迅速地被新兴的海派文化所覆盖。这是两种在性质上有着很大不同的江南都市文化结构,传统的江南城市文化是中国诗性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其基本特点是审美与实用浑然、市井烟火与高雅品味共生的一种诗意生活方式,因而,“青钱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三生花草梦苏州”代表着中国传统人生与社会最高的和谐理想。而当今上海文化的主要结构要素有三,即从现代以来至今仍在源源不断地输入的西方文化和在本土内部由于人口流动而不断输入的北方与中原文化等,以及与上海在自然地理与文化传统上联系最密切的江南地域文化。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从本土的视角看,最主要的文化矛盾是江南审美文化与北方实用理性的冲突,而从世界性的眼光看,则是代表着现实功利的西方物质文明与更看重心理利益的中国诗性文化的矛盾,三种结构要素的相互依存与相互矛盾构成了当今上海文化的深层结构。如何化解这三种力量的矛盾、理顺其内在的结构关系、探索它们在当代和谐共生的具体方法,对于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研究都市审美生态对其文化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影响。精神生态尽管不直接作用于具体的物质生产过程,但作为主体生活与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必然要通过影响劳动者本身的劳动兴趣、创造灵感、生活热情、消费需要等而间接地参与社会的再生产。对江南都市文化进行审美生态研究的必要性也在这里。对于当代江南都市社会来说,迅速的城市化、大城市化过程,在给这一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现实矛盾与精神生态问题。它们在演化为更为激烈的现实冲突之前,一般是以情绪、压抑、焦虑、苦闷等形式蓄积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对这些尚在“青萍之末”的心理内容进行有效的疏导与控制,使之在生态上走向有序化、和谐化与审美化,就可以避免给社会肌体本身带来更大的现实伤害。而解决精神生态问题还意味着可以为物质生产提供更优化的主体条件。把在一般的城市社会学、都市人类学研究中遗漏的“审美生态问题”提出来,关注主体原生态的情感与欲望能力在当代都市文化中的损耗、扭曲与异化,在心理层面上为它们提供疏通的理论方法,在社会层面上尽可能地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或理性预警机制,使江南都市社会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最大可能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是对当代江南都市文化进行审美生态研究的根本目的。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