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特色写出新篇章

2005-10-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我有话说
具有灿烂历史文化的山东省,正演绎着新的辉煌――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迈进,需要胆略和智慧。记者在采访中深刻体会到:山东的文化建设,最可贵的是有自己的特色和创造。

重传承更重创新――两条经验推广全国

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文圣”孔子和

“武圣”孙子,皆生于此。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齐鲁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伴随着历史长河的淘洗,历久弥新,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今年春,胡锦涛总书记到山东视察时就山东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说,总书记的讲话意义重大,激励山东干部群众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步伐。

发展须传承。山东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对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扬其精华。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大型文化积累工程――《齐鲁特色文化丛书》,共12卷近400万字,1500余幅图片,内容丰富,资料浩繁,是山东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山东继承传统文化,重视打响“孔子牌”。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山东将在孔子故乡曲阜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地。山东成功举办多届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淄博是“齐文化”诞生地,淄博市将文化定为立城之本。他们利用自身特有文化优势,打造“文化淄博”,建设文化大市,促进全市旅游业及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对淄博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山东建设文化强省,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他们加速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实现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根本性转变;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深化文化单位内部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

山东有两项改革,在全国文化界影响重大。一是大胆进行投融资机制改革,将文化单位存量资产中能够走向市场的文化资源,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改革,转化为效益资本,在全国第一个创造了“公益文化推介”模式,拓展融资渠道。

济南市举办的首届泉文化社会办项目洽谈会,就推出文化项目300多项,赢得合作资金1亿多元。烟台、滨州、东营等市推介文化项目900多个,合作资金达2.19亿元。通过多方面努力,山东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办文化的新格局。文化部赞誉“此举为社会文化趟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山东的另一项改革创新,是在全国率先开展建设“社会文化先进县”活动。这项创举,极大地调动了县一级兴办文化事业、促进文化繁荣的积极性,受到中央领导和文化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目前,山东已有国家级文化先进县31个。

抓普及更抓提高――精品之花灿烂开放

山东有个文化建设“两手抓”:一手抓普及,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夯实建设文化强省的根基;一手抓提高,实施精品战略,多出名篇佳作。山东的群众文化,五彩斑澜。就拿广场文化来说吧,每到夜晚,人流不息,载歌载舞。全省三千多个广场,每年组织大中小各类文化活动11万场,观众及各类自娱自乐的群众达2100万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山东启动了城镇“社区文化工程”和农村“小康文化工程”,在全省城乡普遍开展了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有无顶尖的精品,是衡量文化强弱的标志之一。山东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高水平的作品。省委、省政府加大对文化创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重点作品重点扶持;加快人才培养,在全省实施“文化名人工程”。通过努力,精品之花灿烂开放,山东在社会科学研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创作等各方面,都获得一大批在省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成果。全省共有800多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励;“五个一工程奖”获奖40多项,总数位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在理论研究上,创建了关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研究基地,获得了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文学创作涌现出长篇小说《车间主任》、《大法官》、《农村三部曲》等一大批弘扬主旋律、反映改革开放的精品力作,分别获得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吕剧《苦菜花》、京剧《春秋霸主》、山东梆子《山东汉子》等20多台戏剧节目和30多人获国家级奖励。

有资源更有产业――文化实力迅速增强

有资源,但无产品;有产品,但无产业。这曾是山东文化建设中令人发愁的事。

如何将文化资源大省,变为文化产业强省?经过探索,他们的结论是,跳出文化看文化,站在全局看文化,既看到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又看到其市场经济的商品属性,把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大力兴办文化产业,加快壮大文化实力。

目前,山东文化系统在编企事业单位已发展到1万多家,总资产达150多亿元。山东正按照“有进有退、加强重点、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要求和规模效益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组建文化企业集团和专业文化经营公司。

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电总台、山东出版集团的总资产、年销售额、利税等均居全国同行前列。山东电影放映业,实行了“院线制”改革。以省电影公司为主,组建成立了山东新世纪电影院线,积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组织科教影片“千片进村”等,取得显著效果。在济南,在青岛,正在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

响、具有高科技水准的大戏院、音乐厅、美术中心和会展场馆,正组建一批高水平的演艺公司、演出团体。这样,改变了文化单位小而散、小而全的格局,推动文化产业上规模、出效益、创名牌,迅速增强了国有文化资产的控制力。

山东发展文化产业,重“国有”,亦重“民营”。他们采取多种措施,千方百计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小变大。济宁市用市场之手,聚拢民间资金,发展文化产业。全市民营文化产业单位注册数已达3000家,总投资5亿多元,从业人员两万多人,总产值达6亿多元,成为该市文化事业发展的新亮点。在山东,一大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成绩骄人。山东“爱书人”音像图书有限公司,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成为全国音像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才能真正改变文化事业单位“只会花钱不能赚钱”的历史,既取得社会效益,又获得经济效益,尽显文化产业的无穷魅力。山东文化节庆活动非常活跃,有潍坊国际风筝节、泰山国际登山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过去由政府办,赔了钱,群众还有意见。现在,由大公司、大企业办,市场化操作,形成了节会文化经济体系。大文化、大产业观点,推动山东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走上集约化、集团化发展之路,一批文化支柱产业和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正在山东崛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