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与“市”

2005-10-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钱建强 我有话说

最近,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历数了我国城市规划的十大怪状,其中之一就是许多小城镇选址不合理,只是长官意志的产物,而缺乏产业支撑,使得小城镇发展脱离了周边村庄,缺失了为之服务的集聚功能。

事实上,这一怪状又岂止是小城镇独有?近年来,在不少大中城市冒出来的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

区以及产业基地,有多少拉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又有多少变成了荆棘丛生、无人问津的荒地?毫不夸张地说,在当前城市规划之中,某些领导干部凭着一相情愿,拍拍脑袋决定,拍拍屁股走人,留下烂摊子的事件确实时有所见。

如此怪状其实也不怪,对于决策者来说,在现行政绩考核与干部升迁制度之下,搞一些“高大全”的工程或项目是短期内出成绩的“理性选择”,而这种长官意志缺乏应有的制约与监督。于是,绩效考评和激励上的替代效应发生了:不少决策者将自身的利益诉求打扮成了公共利益,凡是有利于政绩与升迁的,就不遗余力、不计代价地去做,与此无关的,则敷衍了事,甚或置之不理。结果,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之上,一边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层出不穷,浪费严重,另一边则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公众需求。

城市的发展并不只是决策者和专家的事情,而是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讲,现代城市是通过贸易活动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也即所谓“城市”,是先有“市”后有“城”,并且“城”因为“市”才能存活下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市场“号召力”显得越发重要,因为在更有保障的自由流通的权利与条件之下,市场的活力和潜力更加深刻地影响到城市的兴衰。所以有人说,城市的发展是在市场的引导下“凑”出来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城市的决策者往往忽略市场“凑”的力量,而只依靠行政力量盲目地扩张城市的地盘。前不久,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严斥地方城建规划“不切实际,劳民伤财”,全国竟有183个城市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3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中心商务区。如此大手笔,有多少真正找准了市场的脉搏?

经营城市,决策者的用武之地不是大笔一挥,“万丈高楼平地起”,而是发现市场、挖掘市场,并为之创设良好的环境。当然,有时候,城市的决策者未必有那样敏锐的眼光,那就看看“市场中人”的行为,比如投资者愿不愿意来,打工者愿不愿意来。后者在看待城市发展的前景问题上是比较精明谨慎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走错了地方就挣不到钱,还可能血本无归。所以,在城市规划上,“市长”的智慧在于遵从“市场”的规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