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创立者马相伯,特别重视学生体质训练,在学校章程中规定,学生必须上兵操课。为此他特聘美国军官做操练指导,后又专门聘请英籍教练。这期间,复旦校董、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也曾着上将军服,到学校亲自指挥学生演练军操。
复旦公学升格为大学后,兵操被定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校章规定,无论文科或理工科,学生每周必须参加兵操3小时。1926年冬,复旦学生发起军事训练运动,在校内进行操练,当时的动机是用实际行动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
第二年学校作出正式决定,成立复旦大学学生军,用以推行军事训练,目的是强健学生体魄,为保家卫国作准备。当时任学生会执行委员的张丰胄同学,被推举为全校学生军事委员会主席,并兼学生军司令。学生军制定了专门军服,与正规军相近,只是军帽做成学士帽式的方角顶,以区别正规军的圆顶。学生军操练时着武装带、绑腿,戎装列队,除做徒手、器械操练外,还实行实弹射击训练。
1929年初夏,孙中山灵榇自北平南运,移葬南京中山陵,复旦学生军受命参加奉安大典,得到中外人士及各新闻媒体的一致称赞:认为各行列中,论纪律与精神,除中央陆军学校之外,当首推复旦学生军。
“九・一八”事变,日军攻占沈阳,东北三省岌岌可危。消息传到上海,复旦师生群情激愤,两千余人齐集大操场,举行国难纪念大会。随后通电全国,呼吁各界团结抗日。事后,校务会议决定,立即成立复旦大学军训委员会,推举理学院院长、化学家林继庸教授任军训委员会主任委员,注册主任温崇信任副主任委员。规定凡身体合适的学生必须参加军训,全校学生编入3个大队,女生组建救护队。为声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复旦学生军还改名为复旦学生义勇军。东北将领马占山率部奋起抗日的消息传来后,复旦义勇军100多人组成“援马团”北上,到北平后,受到张学良将军的招待和奖励,并赠以干粮、御寒军棉衣。“援马团”最后加入河北义勇军,转战抗日战场。
1932年,日军挑起“一・二八”淞沪战事,战争爆发,156旅奉命开往吴淞、蕴藻浜一线设防。复旦义勇军特制作一面大旗,上书“复旦大学义勇军”7字,黑色的底色象征钢铁,意谓抗日意志坚如钢铁;鲜红的字象征热血,表示随时准备为抗日流血牺牲。从此复旦义勇军又名“铁血团”。50名复旦义勇军在总指挥钰同学率领下,高擎大旗,前往156旅请求参战,得翁旅长同意,加入该旅,协助守卫吴淞炮台。义勇军与士兵一起,冒枪林弹雨,浴血奋战,坚守阵地34天,予日军以重创。后随19路军撤离,复旦义勇军结束使命,整队返校复课。
在此期间,义勇军主委林继庸教授还与化学系学生秘密制成烈性炸弹,派人潜入日本在沪海军基地,欲炸沉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旗舰“出云号”,终因日军防守严密未果。后又协助韩国志士尹奉吉等,在虹口公园炸毙日本派遣军司令白川大将、河端居等。
热河省会承德继东三省后被日军占领,复旦30余名义勇军组团,乘车北上,投身长城一带的抗日队伍。复旦义勇军教官郭坚悲愤填膺,奋身奔赴热河前线参战,后在台儿庄会战中壮烈殉国。
抗战中,复旦大学内迁重庆北碚办学。为了适应战时环境,学校实行战时军事化管理,规定全校师生穿统一制服,上至校长,下及工友,无论东北流亡学生或是官宦商贾子弟,无一例外。制服为灰色土布料,式样接近军服,以今日眼光看,实在土得掉渣儿,然而师生们都以此为荣。
八年抗战中,复旦学生投笔从戎者有800余人。其中为国捐躯者,有梁添成烈士,在日机轰炸重庆时驾机阻击,座舱中弹而殉国;有黄君珏烈士,在日寇“五月大扫荡”中牺牲于太行山;有黄天烈士,与日军作战时牺牲于遵化杨家峪。为推翻蒋家王朝专制统治,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有10多位复旦学子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之初,复旦大学学生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有890余人报名参军参干,奔赴南国疆场,占当时在校学生四分之一多。数十年来,许多校友终身服务军界,功勋累累,今已有数人晋升为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