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祖国共飞翔

2005-10-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胡其峰 张蕾 我有话说
历史会记住这个激动人心的日子:2005年10月17日,继神舟五号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后,神舟六号又一次托举中国航天员叩访太空后顺利返回。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在由“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开展空间应用实验”阶段,进入到“建立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研究”的新阶段。短短七八年的时
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需三四十年才能走过的路。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中国人民以决心加信心,建立了现代化的航天工业,在国际上确立了航天大国的地位。

在这举国欢腾的时刻,让我们回眸中国航天事业所走过的50年征程,记住那航天史册上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人们熟悉的《东方红》乐曲声从寰宇中传来。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956年,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刚刚7岁,百废待兴。新中国的航天史就在这一年迈出了第一步。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自关怀和支持下,10月8日,回国不久的钱学森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1957年10月,在哈萨克的大荒原里,前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号”送上了天。这颗直径580毫米、太空运行仅92天的小卫星,宣告着人类进入到一个空间探索的新时代,世界为之震惊。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设想草案,还提出了分三个步骤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人们熟悉的《东方红》乐曲声从寰宇中传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有人说,当初年轻的共和国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挺立,靠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大庆油田,一根就是“两弹一星”。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著名的“863”计划首次将载人航天项目列入研究计划,成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开端

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惊动全球的“星球大战”计划。戈尔巴乔夫马上提出了前苏联的战略防御计划。面对世界宇航大国掀起的这场以经济、科技为重点,带动军事力量发展的新一轮竞争,中国何去何从?

1986年春天,杨嘉墀、陈芳允、王大珩、王淦昌四位科学家在《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中列入了载人航天的研究,并设法以书信的形式送给中央领导同志。

3月5日,深谋远虑的邓小平同志在这封信上作了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这个高技术发展计划即著名的“8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863―2),主题项目是: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863”计划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开辟了道路。1987年,在国防科工委的组织下,组建了“863计划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和主题项目专家组,对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总体方案和具体途径进行全面论证。在综合考虑了自身的技术基础和经济能力后,1990年5月,“863―2”专家委员会最终确定了“投资较小,风险也小,把握较大”的飞船方案,即利用我国现有的长征2E运载火箭发射一次性使用的宇宙飞船,作为突破我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步;在2010年或稍后再建成载人空间站大系统。

1992年,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并在这一年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要搞载人航天,这对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带动相关学科和工业发展,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及培养科技队伍,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为了部署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体技术方案,1991年6月29日,“863―2”首席科学家屠善澄院士代表该领域专家委员会建议,在20世纪末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实现首次载人飞行;在2010年稍后建成自己的空间站。

自此,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逐步浮出水面:首先是在2002年前,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并开展空间应用科学实验;然后在2007年前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造20吨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正式批准了《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搞这个东西在政治、经济、科技上都有意义,是综合国力的标志。他还说,没有实际的东西培养不了接班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要培养接班人,使之后继有人,也是重要方面。

此次会议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上马和三步走战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就此正式立项实施,这是一项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这一刻,距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发射3年零329天,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仅11年零25天。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在发射载人飞船之前,前苏联进行了5次不载人的飞船升空试验,美国进行了8次不载人的飞船发射试验。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在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后,就成功地把航天员送上了太空。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

从“神五”到“神六”,虽然看似只增加了一名航天员,却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005年10月12日17时29分,航天员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在距地面343公里太空中的这个小小动作,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神舟五号的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从“五”到“六”,不过一个小小的数字增加。而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大步。飞行人数从一人到两人,飞行天数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如果说神舟五号飞行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历史性突破的话,那么,神舟六号承载的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重大突破。众所周知,与无人航天飞行相比,载人航天最大的特点是有人直接介入太空活动。科学试验如果没有人的参与,试验的内容和效果将受到很大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试验无法事先设定好,试验过程中出现一些根本无法预料到的情况,需要人的直接干预。所以说,航天员的参与将使空间科学试验实现质的飞跃。

从“神五”到“神六”,我国载人航天飞行能力又有了新的提高。人是载人航天的核心,人能否在空间进行多天工作和生活,是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神舟六号担负了检验我国“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能力的使命。此次“多人多天”飞行的顺利完成,无疑为下一步的航天员出舱活动、航天器交会对接以及建立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神五”到“神六”,从飞船、火箭到人员设备,几乎每一个关节点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始终不变的,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用不懈奋斗和无私奉献所凝成的一种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