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键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

2005-10-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天勇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在清醒认识发展阶段、条件、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就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了全局性和阶段性的筹划,是中央在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的重大战略性部署。

一、关键发展

时期与科学指导思想

“十一五”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发展时期。概括地看,国民经济将稳定快速健康增长,人均GDP将从2005年的1400美元向2000美元增长,比2000年翻一番;如果保持“十五”期间的速度,城市化水平将从2005年的43%提高到2010年的50%,二元结构快速转型,城镇人均收入将从2005年的10100元增加到2010年的15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00元左右增加到4200元;城乡居民生活将向改善居住条件、提高享受档次、汽车进入家庭这样一个阶段转变;工业化从轻加工工业比重较高,向资本装备、深加工材料(特别是深加工化工材料)等重型工业比重较高转型;东部地区的工业受土地资源缺乏、地价提高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开始向中部,有一些还远向西部梯度转移。因而,这个阶段的发展将有三个特征:一是就国际比较,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仍处于中低水平;二是国家已经有一定的国力和财力,但基础仍然薄弱;三是未来五年的建设和发展,要为其后10年的发展,全面实现建设较为富裕的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机遇看,城市化进程形成的交通、城市建设等需求,居民较高的储蓄倾向和巨额的储蓄资金,就业压力形成的创业冲动,日益增长潜力很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等都是“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动力;经济全球化中各国分工合作的加深,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资金、技术和产业在国际间的转移,方兴未艾的区域经济合作,新一轮的节约能源、资源和替代资源的技术进步,包括我国一个阶段中仍然成本较低的劳动力优势,是我们“十一五”期间发展所难得的外部机遇。

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一五”之所以是一个关键发展时期,主要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和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两难矛盾和问题。一是技术进步、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会相对减少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转移、新增、再就业压力巨大从而迫切要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之间的两难。二是经济发展要改变长期依赖投资拉动和消费支撑能力低的状况,与扩大就业、农民增收、显著增加消费难度较大之间的矛盾。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中,GDP中的投资率较高,GDP资本形成率没有低于过35%。与国际一般经验数据比较,高出15%,甚至25%,投资强、消费弱的特征较为明显。三是经济发展需要,工业化和城市化,与资源特别是石油等能源供给有限,水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平衡,生态脆弱,环境容量相对有限等之间的矛盾。四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的要求,与资源、资本、土地、知识、技能、市场等在城乡、地区和居民之间分布不均衡,因而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有继续拉大张力之间的矛盾。五是开放金融体系与保持国内经济安全、扩大国际市场与国际市场竞争摩擦及技术生态等标准化壁垒抬头、发展需要国际资源与全球资源分配格局既定和有限等之间的矛盾。因此,紧抓机遇,应对挑战,认真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十一五”期间战略重点所在。

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发展指导思想的创新。自1978年党将中心任务转变到经济建设以来,发展是硬道理,以开放谋发展,从改革获得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一定时期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等等,这些战略思想指导我们改革、开放和发展了四分之一世纪,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而在25年的发展中,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伴生和形成了惟GDP增长、资源生态环境消耗过大、收入和发展不平衡等新问题,包括解决上述发展所面临的各方面的矛盾和挑战,这需要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进行理论创新。在这种背景下,21世纪初,中央领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经过二年多的讨论,各方面统一认识,为科学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传统发展思想到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这样一些转变和创新:1.从惟GDP增长,转变为强调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城市化水平、教育卫生事业等综合指标反映的经济社会进步。2.发展从重视物,转变到以人为本。避免物的发展损害人的利益;不仅强调物的现代化,更加注重人本身的发展和现代化。3.从科技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上升到发展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除了学习、模仿和消化世界先进技术外,更加注重民族自身内源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4.从用不平衡发展思路推进发展,转变到用统筹协调思路推进发展。改革开放初,我们实施的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就是非平衡发展战略。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低层次和落后地区发展的补齐,实现共同发展。5.从发展忽视和不计消耗,资源高消耗为快速发展服务,转变到发展需要资源永续利用,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一代人的发展不以透支下一代人的资源为成本。6.从发展第一、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先发展、后治理,转变为人与自然、生态和环境和谐相处。7.从强调社会稳定中发展的理念,发展到建设和谐社会新理念。建国以来,我们的社会很长一个时期,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强调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改革推动发展,在稳定中谋发展。而和谐社会的理念为:发展和改革,是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社会和谐,才能快速健康发展;改革要考虑和谐,和谐才能更好更平稳最终更快地改革;执政和执法,不是生硬的管制,更不是专政,而总体上讲是和谐的服务。总之,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以来,对邓小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党在新阶段、新形势下,谋求发展、促进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战略部署

“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战略指导思想,把握所处的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和条件,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分析实现发展目标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形成解决矛盾和问题并最终实现战略目标的“十一五”发展战略思路和规划,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首先,自主技术创新战略。“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创新动力,特别是自主技术创新。包括自主基础科学理论创新、自主研发技术创新、自主知识技术应用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技术的再创新等。从创新的目的来看,一是通过一些关键技术的自主掌握,保证国家经济的安全性;二是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发现节约资源的技术,或发现新材料新能源,解决我国人多资源少的矛盾;三是通过自主知识技术,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形成以自主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增强我国产业在自主技术、专利和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力。

其次,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我们需要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增长方式为低投入、低消耗、资源综合循环永续利用、高效益的增长方式,平衡我国发展需求量大与石油、水、土地和其他矿产等资源供给有限的矛盾。“十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改变政府热、企业冷,宏观热,地方冷的局面,通过节约资源技术和发现新资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制定和规范产业、企业和产品资源消耗标准,利用市场和价格机制淘汰资源消耗大的落后产业、企业和产品,促使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消耗,真正形成节约资源型增长的长效机制,保证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通过各方面努力,使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再次,推进城市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从空间上讲,就是人口、基础设施、生产要素、企业和市场在地理上集聚的过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十一五”期间,健康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战略为:争取将城市化水平推进到50%,节约土地,合理规划建设城市、改善城市功能,大中小城市、城镇、集镇等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形成以交通、通讯等联接的复合性、多层次城市网络结构。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继续深化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重视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都市圈经济对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大区域间交通通讯网络的建设力度,消除区域间经济交流的体制障碍,推进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经济分工与协作。

第四,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十一五”期间,除了通过转变居民产业的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外,战略方面还要转变机关事业的运行方式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党政司法机关要降低执政成本,形成节约型的社会管理方式;教育卫生等事业也要以较少的消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居民的生活方式需要向公共交通集中出行、节能和节地型居住、消费资源尽可能回收和循环利用等方式转变。从战略措施上讲,国家要制定严格的限制污染企业发展的政策,对企业、机关、社团、居民各种活动制定资源消耗和物排放标准,更多地利用社会团体、新闻舆论、法律诉讼等方式控制污染,更多地利用排污税、排污许可、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等经济和行政方式控制污染,更多地利用资源累进加价等机制抑制资源消耗。

第五,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十一五”期间的着力点主要在这几方面:一是在统筹城乡关系上,推进城市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根据国力和财力情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良种和机具补贴的支持力度。二是在处理发展与群众利益关系上,以人为本,提高建设征地拆迁补偿标准,降低教育卫生等方面支出费用,更多地考虑群众利益。三是在再分配方面,利用所得、财产等税收调节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向财政集中进行再分配,利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大对农村、欠发达地区、低收入人群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力度,利用民间慈善机构和事业进行收入和财富的调节,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和伤残等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以有利于劳动力要素的合理流动。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财政,根据国力和财力基础及经济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能惠及广大群众的教育、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公共设施,使各阶层群众都能分享发展带来的利益。五是我们追求的是积极的和谐社会,其要点就是:鼓励创业,积极扩大就业,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和创业者发挥能力,创造财富和增加自己的收入,从而控制收入差距的拉大;鼓励人口集中和流动,减轻不发达地区、农村和产业衰落地区的生态、财政和就业等压力,增强需要劳动力地区的工资成本竞争力,并且务工收入回流,积极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新兴城市与衰落城市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公平的转移支付的实现,是建立在效率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和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之上的,不进行损害效率、妨碍发展、不顾国力、超越财力的转移支付。

第六,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的战略。从改革方面看,通过深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一是更大程度的释放经济社会的活力,使发展获得更大的推动力;二是突破阻碍发展的一些体制性障碍,使国民经济获得一个更宽松的环境。由于改革越来越多地触及更深层次和更多部门的利益,难度也越来越大,“十一五”期间改革处于攻坚阶段。除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金融、投资、国企等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外,重点是减少行政审批和许可、清理收费、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将带有行政管制、生产建设和收费罚款色彩的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特别是建立财政收支的制衡制度,支出结构向公共服务型调整,以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各项改革深入进行。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除继续引进技术、利用外资、扩大出口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协作,进行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通过技术品牌等自主创新提高出口竞争力,制定和完善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推动企业走出去,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内外资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服务。总之,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建议,为我们描述了未来五年建设发展的蓝图,是一部亲民、务实、可行,并且思路科学、方向明确、战略得当的发展规划。按照这部战略规划的要求,锐意进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到2010年时,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民主和文明、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中国。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