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为富安天下”的设计,也就是以经济发展保证政治安定的战略预想,在文景时代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汉书・食货志上》说,“文帝即位,躬修俭节,以安百姓”,这对于当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除了削省刑罚、避免征战而外,轻徭薄赋,也是当时执政集团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的体现。汉初,西汉政府对当时的社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征发兵役和徭役有所节制,曾经多次减免田租。汉文帝时代,直接从事耕作的农民的负担明显减轻。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曾两次宣布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前167年)还宣布全部免去田租。有学者认为,三十税一后来成为汉代的定制。汉文帝时代,算赋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当时徭役征发制度也有新的变革,据说一般民众减少到每三年服役一次。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农耕的发展,使得粮价普遍降低。楚汉战争时,有“米石至万”(《史记・货殖列传》)、“米斛万钱”(《汉书・高帝纪上》)的记载。而汉文帝时,谷价降至石数十钱(《太平御览》卷三五引桓谭《新论》)。据《史记・律书》记载,当时粮价之低,甚至达到每石“粟至十余钱”。
汉景帝执政时期,在行政制度方面有所改革,社会经济也出现了稳步走向全面富足的新气象。汉景帝的政治举措,大体遵循了贾谊当年的政治设计。贾谊的《治安策》受到毛泽东的重视,被誉为“西汉以来最好的政论”。但是毛泽东又批评其中“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贾谊在《治安策》中谈及太子的教育时说,国家的前途,系于太子一身。要使太子道德学问完备,在于及早进行教育,同时选择好他身边的人。及早教育容易收取良好的效果,使其修养臻于完美,智能得以开发。身边的人的影响,也会作用于他性情习惯的形成。如此,太子品行端正,见识正确,则天下可以安定。贾谊这番话所体现的对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的真诚关心,也许并不“迂腐”。贾谊不过长刘启13岁,从其中说到“早谕教”,“心未滥而先谕教”,特别是所谓“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等口气,可推知当时刘启尚是少年。贾谊去世时,刘启20岁,应当已经是具有成熟个性,对于世事亦有独立见解的青年。从贾谊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看,刘启即使与贾谊未曾有直接接触,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贾谊对刘启的影响都是必然的。贾谊“为富安天下”的思想,“以富乐民为功”的思想,应当都收到了“谕教”的效果。从汉景帝执政初年的政治表现看,几乎完全是按照贾谊的政治设计在制定政策,推行政策。一些汉文帝已经开始落实的政治主张,在汉景帝时代得到更深入的贯彻。一些汉文帝没有来得及实行或者还心存疑虑,未必有意推行的政策,在汉景帝执政时也陆续出台。宋人胡介所谓“后皆遵之有效,一一如谊所言”,汉景帝时代的历史正好证实了这一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景之治”成就了中国古代著名的盛世之一。
是“富民”还是“富国”,作为不同的执政原则,长期以来争议不休。其实,在专制时代,对于帝王来说,“富国”常常就是“富己”,也就是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所指责的,“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这种做法走向极端,则后果正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严正警告的:“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
鲁迅曾经以肯定的口气评论道,贾谊《治安策》、《过秦论》等,“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他的“富民”思想,在晚年汉武帝进行政策转变时得到重新认识,于是颁布沉痛罪己,宣布“思富养民”的轮台诏,又有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的举措。到了明清之际,“富民”思想又在新的认识基点上再次得以申说。黄宗羲所谓“富民”(《明夷待访录・田制二》)、“天下安富”(《明夷待访录・财计一》),唐甄所谓“夫富在编民,不在府库”(《潜书・存言》)等主张以及相关论述,都更为旗帜鲜明。唐甄还强调:“上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吏以‘富民’为务,岂可得乎?”“为治者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也。”(《潜书・考功》)对于这样的主张,有的思想史学者以“市民思想”、“民主思想”予以肯定(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5卷,第309页,第154页),是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