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惯性技术产业化看自主创新

2005-10-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红卫 我有话说


科 技 大 视 野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的惯性技术应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落后到比较先进,经历了创业、发展、创新三个阶段。各相关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企业以及有关民营机构,对于推动我国惯性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虽然目前我国实现惯性技术产业化和自主创新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还面临以下三方面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问题远没有解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远未发挥出来,已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惯性技术产业目前还处于产品发展层次,远未达到产业化发展的高度,产业化推进过程困难重重。与发达国家以产业化为基础的发展势头相比较,我国的惯性技术产业在经济规模上远远落后于人,直接地影响到技术开发再投入能力,最终影响到产业发展的整体速度和水平。如果不及时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我国惯性技术产业化发展,保持技术上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力,几代人奋力拼搏形成的技术积累将可能逐步消融,我们将再次被发达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

二、惯性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军用领域技术发展与民用领域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发展与市场发育之间的关系,都需要进一步理顺。当前我们很重视对世界惯性技术发展趋势的跟踪和对新原理的阐释和应用,却忽视了对惯性技术领域原创性发现和发明的研究,使整个产业一直处于“跟踪状态”。我国的惯性技术专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国防工业企业和有关研究院所、高校、军队中,人员的分布结构表明,产业分布结构重军用轻民用。由于市场发育不够,国内的惯性产品交易主要通过一对一的谈判签约完成,基本上没有可供利用的公共市场交易平台。由于交易信息的封闭性和不对称性,导致技术上、经济上的优胜劣汰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三、惯性技术专业领域如何进一步拓展?自主创新能力如何进一步提高?这两个问题与产业化密切相关。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是任何产业发展都离不开的基本动力。惯性技术专业领域如何进一步拓展,实际是对“需求牵引”是否敏感的问题;而自主创新能力如何进一步提高,则是“技术推动”的动力源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如何适应经济、技术发展客观要求的问题。目前,这两个问题已经引起业内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因为这不仅牵涉学科建设与发展,还直接地影响人才培养、就业、流动乃至专业人员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空间。

要很好地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好惯性技术的产业化发展问题。

推进惯性技术的产业化发展,需要尽快在以下七个方面采取对策和行动:1.国家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鼓励、支持和规范惯性技术产业的发展;2.促进惯性技术产品市场充分发育,保证市场机制对惯性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3.国家支持的基础研究与以企业为主体的工程技术应用开发相结合,形成合理的惯性技术产业链和适度规模的产业群;4.采取必要措施,进一步提升业内科技人员的事业心与科学献身精神;5.适度投资,进一步改善科研生产条件,培养良好的科技素养,推广科学的研究方法;6.进一步发挥行业内商业协调组织和学术团体对于产业发展的协调、指导与服务作用;7.充分发挥社会投融资体制和社会人才交流体制相互间的作用。

如何拓展惯性技术专业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回顾现代惯性技术的发展史,该领域核心技术的原始性突破与技术创新活动,没有一项是在中国完成的。没有原始性的自主创新成果,在国际学术和技术领域就没有地位,专业技术难有跨越式的发展,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缺乏坚实的技术基础。

原创性的自主创新,必须从基础研究抓起,急功近利不行。应用性的技术开发必须同步进展,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供应市场,取得社会认可和必要的经济效益,形成产业化发展的社会氛围和经济基础,以此激励基础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与基础研究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在这方面,政府、企业和专业学术团体都应发挥相应的作用,共同致力于为科技人员构建一个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才能的环境,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中。

我国要想在惯性技术领域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与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地位,惟有自主创新,形成一流的科研成果和产业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走在未来惯性技术领域的发展前列,并作出令人瞩目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