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抓基础研究是根本

2005-10-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马大猷 我有话说

马大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物理声学和建筑声学的研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过去常常有人谈起几年赶上日本,几年赶上美国。这些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没有确实根据,也没有科学家认真对待过。我认为,赶上美国、日本,就是要赶上它们的科学水平。科学研究水平相近,科学发展的步调和国家发展的水平才能相近。

科研水平不高有原因

2004年7月15日,《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各国发表科学论文情况及其效果的文章。文章统计了3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研究情况和水平,基本能够反映全世界科学研究工作的状况。在文章中,研究工作的产量用论文数表示,其效果或质量以论文的引用数表示,引用数多的论文代表高水平的论文数。排在前九位的是科技强国,中国占第十九位。美国和日本的研究产量比中国大得多,考虑到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人数的不同(美国96万,日本53万,中国42万),美国每人发表的论文数为中国的4.8倍,日本每人发表的论文数为中国的2.3倍。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科学论文的引用数与美、日相差悬殊。用高水平的论文数来比较,差距更为显著。美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中,高水平的占1.9%,日本占0.3%,我国和其他科技弱国只占0.03%,大约比例是100:10:1。

中国的教育具有相当的水平。我国的大学毕业生申请到美国大学攻读研究生一般无甚困难,在3至5年内即可获得博士学位,水平绝对不低于美国人。我国科研人员一般对专业非常熟悉,很多人对有关专业的发展水平和问题了如指掌,这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基础很好,但是研究工作整体水平却严重落后,为什么?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国内科研环境不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科学工作被要求直接为生产服务,基础研究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结果使多数研究人员只顾追求短期效益,却忽略了基础研究。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以上情况能否得到解决呢?完全可能!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科学研究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保证科技人员的学术自由,充分调动、发挥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可以使我国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倍或更多产出。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切实执行学术自由。科学研究人员可接受在其专业范围内的任务并给出简单的年度报告,在研究工作范围内享有完全的自由。短期获利的思想不利于科学,必须禁止。必须取消依靠一线科研人员创收的办法,鼓励他们专心致志地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其次,科学工作的领导者应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贯彻研究政策,保证研究人员能有一个舒适、轻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做好一切组织、评议工作,包括对科研人员的聘任、升迁、奖惩等。评价主要采用同行评议方法,争取做到完全保密,以业绩为惟一标准。

再次,用科学方法指导科研。由有经验的教授、研究员负责基础研究工作,由合适的人员负担相应的技术创新、开发和行政工作。有相应的资金或基金渠道,保障科研人员的日常研究工作或重大研发项目。教授可通过招收研究生解决研究助手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解决技术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培养、锻炼新生力量,使研究事业后继有人。同时我们还可以考虑吸收国外的华裔或非华裔科研力量参加本国的科研工作。

此外,国家还要在宏观上调控整个国家的科研力量。虽然基础研究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源泉,但同时也需要加强技术开发力量,使科学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技术;更要培育技术创新力量,使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推广。

不要满足于“跟踪”先进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不是按标准、按规范,用一些现成方法就能解决的,相反,我们要独立创造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为此,科学家必须克服保守思想,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特别对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实际上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竞赛,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抓紧时间,抢占先机。在科学界和企业中都有“跟踪”的做法,这是我国在特定时期的特定发展办法。我们不能满足于只是“跟踪”国外的先进科技,这样的话,我们可能永远也跟不上,我国的新技术研究和产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此。虽然科学研究结果一经发表后即成公共财产,人人都可以使用,但我们仍应该继续发展,绝不能重复研究,要有前瞻性的目光,要有超过国外的决心和信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