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融合”奏响和谐发展曲

2005-10-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我有话说

潮起世纪之初。

2000年3月到9月,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纷纷重组合并。一时间,大学成了媒体明星,成为关注的焦点。

古老的武汉大学也迎来了这次难得的机遇 2000年8月2日,原武汉大学和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

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五年融合五年跨越,百年名校焕发勃勃生机。新武大的和谐发展不仅有力地证明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新武大也正在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大学科平台:融合发展的新起点

合校之初,学科差异,管理风格,师资,基础设施……差异显而异见

除去各自的优势学科,各大学还有大量雷同的学科设置。四校合并,是强强联合,也是矛盾重重。如何把多学科的资源合理配置起来,形成学校发展的增长极和核心要素

校长刘经南院士说,“‘和而不同’,创新发展。”有差异才有特色,多样的统一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于是,武汉大学领导班子提出“大学科”建设思想,组建跨学科、多层次、高起点的学科群,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与创新平台建设、学术环境建设、学术管理等纳入学科建设大系统,形成学科建设的系统工程。何谓大学科 武汉大学校党委书记顾海良认为 “大学科不仅仅是博士点、硕士点意义上的学科融合,而是全面地理解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重点基地、实验室建设总和意义上的学科。”而新武大所提倡的“五学”,即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五位一体构成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学校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五学”之中,学科是龙头,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科建设呈立体化展开,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一系列过程。学校根据不同的学科交叉情况,设立了社会科学群落、人文学科群落、工程科学群落等10个学科群。

这是办学理念上的一次跨越。

五年过去,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从11个增加到20个,居全国高校第七;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从12个增加到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从2个增加到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3个增加到7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增加到7个……

大气魄改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

2001年初,有学生在武汉大学校内bbs上发贴 我是武汉大学的,为什么把我分到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来了。在师生间还流行着一首打油诗 武大大了,武水水了,武测撤了,湖医和了。

合校合心何其难!

合校之前的武汉大学是百年名校,部分师生对合并进来的兄弟院校产生歧视心理。对此,学校大力宣扬一个共同的武汉大学的概念,并积极引导不同校区 学部、学生、教师 之间互相沟通,多种渠道熟悉对方特长,优势互补。在校内取长补短建立新团队,打破隔阂。干部公开选拔,机构整体改革。使得统一的新武汉大学的概念深入人心。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新武汉大学将专业按照不同的类别划属为6个部,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部进行培养。这样,既融合了学风,又合理配置了资源。

大手笔层出不穷 2004年12月,武汉大学再一次成为媒体的焦点!武汉大学公开向全球招聘护理学院院长。2005年1月,武汉大学又面向全球招聘生命科学学院和国际软件学院院长。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引进护理学博士Marcia Petrini教授担任HOPE护理学院首任院长,成为武汉大学第一位洋院长;“海归”教授、美籍华人周怀北博士,美国学者舒红兵教授分别出任国际软件学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集聚一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是学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校长刘经南说。“公开竞聘 透明的选拔过程,让才俊胜出,让输者服气,让关系让位。”

和谐氛围使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迅速成长起来。五年来,武大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一批中青年教师入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工程。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珞珈特聘教授2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9人。

大交叉氛围:精品频出显生机

强调重点学科的特殊性,鼓励边缘学科的交叉性。这种现代大交叉的氛围成为武大师生的共识。

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重点学科大力发展,争取抢占学科制高点。边缘学科相互渗透,形成新兴学科。基础学科也被放到大力振兴的地位。

学校在自然科学领域投资近2个多亿,选择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领域重点建设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在人文社科领域,投资近5千万元重点建设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85工程”二期建设,武汉大学又将投资9亿元,重点建设13个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2004年11月份,由包括7位院士在内的著名专家组成的考察组,在武大考察了申请筹建的武汉地球空间信息国家实验室,给予高度评价。该实验室是武汉大学积极支持和倡导学科交叉和多学科联合的一个范例。

副校长胡德坤对记者说 合校之后,武汉大学这所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底蕴与优势的高校再次青春焕发,社科精品纷至沓来 丁俊萍《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邓大松《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获200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获国家图书奖……

自然科学研究多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01年,国际知名的病毒学专家田波院士加盟武大,该研究中心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抗SARS多肽药物的实验室研制工作,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瞩目。2004年,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新建,同时动物三级生命安全实验室通过国家论证,成为我国目前唯一认可的动物A3实验室。使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4个。

大视野创新:“三创教育”新理念

并校之后,武汉大学独树一帜,率先推出“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教育”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精神与能力。

校教务部部长吴平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2002年,著名跨国公司――壳牌石油公司负责人在武大招聘毕业生时,向应聘学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你参加过WTO强化班吗 ”原来,该公司2001年招收的武大WTO强化班的毕业生,一年后就成为公司骨干,在国际业务上大施拳脚,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WTO强化班是武汉大学跨学科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设的跨学科实验班。这只是武汉大学合并之后开设的17个跨学科实验班之一。

谈及此事,副校长黄进如数家珍 武汉大学整合11大学科门类和105个本科专业,打破院系、专业之间的森严壁垒,实行跨学科人才培养。在全国首创中法经济、人文科学等17个跨学科试验班,采取打通培养、合并专业等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应对经济全球化、知识综合化、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人文试验班、国学试验班、中西哲学试验班等,虽然都属于社会上的“冷门”,但在武大却办得如火如荼,构筑起珞珈山的人文殿堂。

现象的背后是质量。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叶中充满激情 “质量是生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要求研究生的大规模化,人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既要有技术人才,还要有企业管理人才,党政管理人才。高等教育要真正有很好的发展必须对社会的需求保持互动。”

质量的背后是创新。党委书记顾海良深有感触地说 “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是缩短学制那么简单,以创新的精神设计弹性学制培养模式、靠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科优势、以学院为重心扩大培养单位自主权,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三个有力支撑,也是吸引考生报考的‘硬招牌’。”

大境界追求: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在百度里面搜索一下“高校国际化”,得到569000条结果。建设国际化大学成为很多大学的目标。武汉大学虽然目标也是世界一流大学,但他们对此却有独到的诠释。

这种诠释,让我们看到武大人团结奋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武汉大学只有首先是湖北的,才能是中国的;只有首先是中国的,才能是世界的。”顾海良如是说。

也就是说,新的武汉大学首先要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武大人没有说空话。由李德仁院士主持研制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软件吉奥之星,打破了国外GIS软件一统天下的格局,在群雄逐鹿中异军突起,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由张祖勋院士主持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 Zo,成为全球畅销的同类五大软件之一,在国内外推广应用一千余套,产生经济效益逾亿元。

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影响深远。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的周叶中教授研究中国的法制之路,诸多建议受到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和采纳。他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于对台政策建议直接促成了《反分裂国家法》的诞生,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刘光杰、辜胜阻等教授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调查研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面向未来,校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指出,要实现办学思路的三个转变 从资源紧缺型大学向资源合理配置型大学转变,从中西部最好的大学向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转变,从校园最美的大学向校园更美、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大学转变。

校长刘经南院士满怀诗人般的激情和科学家的严谨 “武汉大学虽然历经沧桑,但她始终激情昂扬与时俱进,科教兴国的信念不变,人才强校的理想不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夙愿不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