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采用编年体影印形式,收录了康熙以后九位皇帝执政期间有关热河事宜的主要档案3616件(册),成书18册,所辑档案始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迄于宣统三年(1911年),档案来源涉及清内阁、宫中、军机处、内府、中央六部、热河都统等十几个官府机构,档案文种包括各皇帝的谕旨诏令,记载皇帝在热河政务活动的起居注册,中央各部院和地方官员奏折、奏片、奏本、清册、清单,中外交涉事件的信函,各衙门之间有关热河事宜的往来咨文,热河各殿堂、庙宇的陈设册、工程修缮册、奏销册等等,这是清宫所藏有关热河档案的首次系统公布,内容十分丰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其一,该书全面反映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木兰围场、古北口外行宫的肇建增扩和沿革管理。清朝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建立了专供皇帝打猎的木兰围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兴建热河行宫避暑山庄,五年后初步建成,到乾隆年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增扩。康熙帝命名了“烟波致爽”等三十六景,乾隆帝再题“丽正门”等三十六景。该书所辑档案,系统地反映了整个避暑山庄以及周围寺庙的建造过程、各处建筑维修情况、用过银两数目情况、物品陈设管理情况等等。如该书所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内务府奏销档,详细记载了仿西藏布达拉宫建普陀宗乘之庙的情况;乾隆五十年(1785年)五月直隶总督刘峨的奏折,详细记述了奉差官员护送《四库全书》从京城起运,历经月余全数运到热河典藏的情况等等。
其二,该书所辑档案详细记述了康熙、乾隆、嘉庆、咸丰几位皇帝巡幸热河期间的起居、行围、日常办理政务过程,也如实记录了清朝塞外行宫的兴盛衰亡。秋?北巡,是清朝皇帝夏秋时节的重要活动。清帝巡幸热河,一般是在六七月间出发,八九月间返回,时间都在两三个月以上。各地大臣的奏章也由驿递送往承德,迁移口外的朝廷在此处理国家政务。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出口北巡竟达52次。该书中这方面的的档案十分丰富和具体。同时,避暑山庄的历史,随着清王朝的兴衰而发生变化。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开始修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全部建成,这一阶段适逢康乾盛世,国力强盛,政治稳定,也正是避暑山庄的全盛时期。嘉庆继位以后,勉强继承了祖宗的遗风。而道光之后各帝,除了咸丰为避难而借“木兰秋?”之名北巡外,其他几位皇帝根本就没到过承德。该书详细记载了避暑山庄在嘉道之后自渐衰落的历史过程。
其三,该书充分揭示了发生在清廷“夏都”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对达什达瓦蒙古部众的安置赏恤情况的内容;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召见土尔扈特蒙古首领渥巴锡情况的内容及军机大臣福隆安关于土尔扈特首领觐见仪注的奏折,记录了渥巴锡等人入觐行礼、宴赏款待等一系列的程序等;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入觐情况的内容,包括入觐路线、途中护送照料、佛器备制、供顿赏赐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避暑山庄会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的内容,包括英使所带19件礼品清单、乾隆帝向英国国王及英使马戛尔尼等人赏赐清单、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帝的书函以及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敕书等;嘉庆遗诏与咸丰遗命的有关内容。由于清朝有嘉庆和咸丰两位皇帝死在避暑山庄,档案记录了他们在这里留下遗诏与遗命的内幕情形;还有咸丰皇帝于1858年6月26日和1860年9月22日在避暑山庄批准中英《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情况的有关内容。
从以上介绍可见,这部档案丛刊具有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可谓一部山庄档,半部清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