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以最大的勇气了解自己
“知己知彼,方能把握胜机,在发展竞争的特殊赛场上,同样如此。”今天,当长兴人回过头来,认真观察“跑道上”留下的足迹,这是至深的感悟。
地处太湖之滨的长兴,历来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东南望县”自誉。然而,她作为浙江最后一批对外开放的县域之一,一度面临尴尬的境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长三角、环太湖经济圈“群雄崛起”之时,身处其中的长兴却明显慢了一拍。长兴人有过失落、迷茫,甚至有过被“边缘化”的危机感。
新世纪之初,长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给全县上下出了一道题:重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这是一次极为务实的“务虚”行动,它所产生的巨大效应,让所有长兴人记忆犹新。
从县四套班子领导,乡镇、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到基层群众,“跳出长兴看长兴”,打破惯性思维,以全新的视角放眼外部环境、反观自身,不仅剖析出了自身思想不活、观念滞后、精神不振的根源,更为重要的是从区域发展的竞争态势中看到了长兴的潜力与机遇所在。
县委书记邵毅说,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难,也更需要勇气,这是一种理性的考量。长兴人“了解自己”贯穿着一条“学他人所长、创长兴之新”的清晰主线。体现在行动上,则是率先吹响了“比、学、赶苏南”、“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号角,以全新的姿态找准了自身定位,重新站到了新一轮发展竞争的起跑线上。
一位经济学家这样评价:长兴的发展,正在于从自身实际出发,较好地汲取了“苏南模式”与“浙南模式”的精华,成功解开了催动县域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的“密码”。近几年,长兴将“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力与活力充分发挥出来,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县、开放兴县、科教强县、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为发展提速注入了强劲的“兴奋剂”。
2002年,长兴首次进入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名列第97位,尽管它以第107的位置,被排除在全国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百强”之外,但它蕴含的潜力令所有竞争对手不可轻视。如今,长兴的巨大潜力连续二年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它像一匹骄人的“黑马”,从高手林立的赛场上脱颖而出,锐气夺人。
县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说:最可贵的是长兴人通过不断审视自己、了解自己,具备了一种参与高水平竞争的重要素质:拼抢精神!在发展竞争的大赛上,勇于向最好的学、与最强的比、同最快的赛,善于捕捉机遇、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已成为长兴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从根本上说,这是“长兴速度”的动力之源!
破题:以最高的效率发挥自己
2004年,长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7.2%,是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31.05%,增幅列全省第二,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49.26%,增幅列全省第一。这是几年来保持的持续高速增长。
经济数据的背后,是发展竞争主战场上的高水平竞技。
长兴是这样破题的:招商引资与激活民资“两轮驱动”,依靠自身求得发展、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客观地看,这并非长兴特色,长兴的特色在于“驱动两轮”的效率。
为搭建经济发展的优势平台,举全县之力“筑巢引凤”,短短几年建成了跻身“全省十强”的长兴经济开发区,成为集聚发展要素的强磁场;为提升自身开放度、知名度,连续几年举办中国・太湖明珠――长兴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浙商长兴论坛、长三角暨环太湖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并先人一步走出国门,将投资环境推介会、专题招商洽谈会办到了欧美、日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加快发展节奏,打出了“万众亲商、千人招商”百日竞赛、“两个年”活动等一系列漂亮的“组合拳”……
长兴的每一个动作,蕴含着追求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技巧”。
近两年,“招商选资、择优选项”成了长兴招商引资工作新的关键词,全县集中力量推行产业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境外招商,主攻大项目、好项目、高科技项目,使招商引资的专业化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走进县经济开发区,一排排现代化厂房引人注目:“海信”迁来了空调生产基地,“诺力”建起了亚洲最大的托板车生产基地,“巨能体饮”建成年产10万吨功能性饮料生产线……县开发委负责人说,开发区已呈现可喜的“三高”变化:一是投资密度升高,去年以来新批的28个外资项目平均投资600万美元,平均投资密度15万美元以上;二是科技含量提高,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0余家,县科技创业园新孵化的10多个科技项目投入了产业化生产;三是产业层次调高,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已达80%,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成为支柱产业,其中电子产业占了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长兴经济的另一只轮子同步高速旋转。
2003年底,全县民营企业上升到36225家(户),对全县GDP的贡献高达80.5%。2004年,县政府又出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突出“政策推动、上下联动、金融助动、市场带动”,主抓“营造环境、扩大规模、吸纳资金、培育市场”,掀起了“激活民资”的新高潮。当年,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481户,民营企业508家。私营企业注册资金累计超百万的有404家,超千万的有44家,民营经济上交税收占全部税收的60%以上。
“越是实力强的县域经济,民营经济的比例就越高。”经济学家总结国内百强县发展经验的“点睛之语”,在长兴得到了充分体现。
长兴人的眼光没有仅仅局限于经济主战场的比拼,长兴追求高效率的“技巧”,在“软实力”的提升上同样发挥得淋漓尽致。
几年来,县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山水园林型的现代化中等工贸城市,争创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四张名片”的战略决策,成为助推长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旋律”。长兴“全县动员、全民参与,锁定目标、锲而不舍”,先后获得了全国综合治理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浙江省文明城市、浙江省教育强县、浙江省文化先进县、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等荣誉称号。文明创建带来了长兴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更使长兴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长兴的老百姓切身体会到,文明创建活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是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可以让全民共同享受、能够凝聚发展要素、激发创造活力的实质成果。长兴也因此在发展竞争中赢得了高分。
解题:以最大的信心超越自己
进入快车道的长兴曾一度面临诸多“成长中的烦恼”。特别是近两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长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建材、纺织、蓄电池等“当家花旦”频频亮起资源、环境的“红灯”。
2004年春节前,长兴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一次被外界称为"不要发展”的会议,以壮士断腕的气概,启动了喷水织机、铅酸蓄电池、矿山、耐火窑炉和包漾河饮用水源“五大专项整治”。这次会议的“开销”创下了长兴历史纪录:投入1.5亿元资金关闭污染企业300多家,测算当年财政收入减少1亿多元。
县长刘国富深有感触地说,正是这次“不要发展”的会议,成了长兴破解“成长烦恼”难题的经典之作,长兴从宏观调控的压力中“倒逼”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成功实现了自我超越。
长兴新明华化工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世深为感触。以经营石矿起家的"新明华"近两年被逼出了一条新路,变成了一家以生产轻质碳酸钙、医药中间体为主的新型企业。按照王晓世的算法,每吨石头只能卖20余元,而变成轻质碳酸钙每吨能卖1000元,1吨石头可生产0.8吨轻质碳酸钙,身价涨了40倍。
通过产业链的“前伸后延”,让传统产业重新焕发“青春”。长兴纺织企业过去大多只是别人的“加工车间”,如今,一大批企业“腾笼换鸟”,重点发展高档家纺、产业用纺织品、高档印染和后整理产品,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远销欧、美市场。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长兴水泥在淘汰低、小、散企业,成功做大、做强、做优之后,又发起了一场“节能革命”。去年,煤山众盛水泥厂集民资4000万元,兴建了国内首条回转窖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该项目日发电15万度,可为企业生产提供30%的用电量,年降生产成本2000万元。继“众盛”之后,长兴已有9个同类项目先后上马和投产。吃电大户摇身一变,成了产电大户。
“节能革命”其实是长兴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2004年以来,长兴相继启动了昌盛年产600万套T4、T5直管高效节能荧光灯技改项目、金泉米业生物气化发电项目、泗安镇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等15个循环经济项目,总投资达7亿元。
一个个生动的实例,标识着全新的发展取向,也标识着更高的发展质量。
县环保局一位干部说,县政府出台了《长兴县环境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在全省率先实行绿色GDP考核制度,对部分乡镇考“绿”不考“工”,生态环境的考核指标占干部考核的10%。“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决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目前,全县16个乡镇全部完成了生态规划,环保投入已达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
积极探索走资源、环境、效益协调发展之路,以调高、调优、调强为主线,实施电子电源、新型材料、家居服饰、机械制造、食品医药、特色化工等“六大工程”,长兴正在实践产业化集群和升级的完美转型,新的块状经济优势迅速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