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美景
信阳,南临武汉,北倚郑州,铁路京广线、京九线、宁西线,国道106、107、312和京珠、阿深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古今战略要地。
在这片钟灵毓秀之地,一所播撒知识、培养才俊的现代高等学府――信阳师范学院,正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时代风采。
信阳师范学院坐落在信阳市贤山北麓、?河之滨,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学校平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学校环境优美,学风浓厚,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被费孝通先生誉为“教师之摇篮”。
建校三十年来,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立足自身实际和区位优势,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着力提升层次、提高质量,增强特色、增进效益,逐步形成了“环境优美、校风优良、质量过硬”的办学特色,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学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基本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河南省高校首批“五好”基层党组织等2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艰苦创业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信阳师范学院三十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信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75年,其前身为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信阳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本科建制,定为现名。197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成为豫南地区唯一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
建校之初的信阳师院,坐落在一片荒芜的山丘和贫瘠的稻田之间,仅有几千平方米的旧房舍。然而,一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和渴求知识的莘莘学子,克服种种困难,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开拓出信阳师院的雏形。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师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使这所年轻的学校不断发展壮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校紧紧抓住全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迎难而上,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2001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实现了学校建设与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加成熟,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一所新型师范大学巍然屹立在中原大地。学校现设有18个院(系)、3个教研部、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42个本科专业、10余个硕士点,涵盖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等9大学科门类;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6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300余人;学生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在校研究生、普通本专科生17000多人,成人教育在校生6000多人。
办学空间不断拓展,校园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校园占地面积由建校之初的200余亩扩大到现在的1500余亩。2000年以来,先后投入数亿元用于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文科教学楼、物理实验楼、体育馆、艺术楼、生物楼、学生生活新区等一批现代化建筑相继建成,同时新建教工宿舍近10万平方米,教职工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校园建筑面积由建校之初的几千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42.6万平方米。今日的信阳师院已成为楼群错落、道路宽敞、山幽林茂、碧草如茵、环境优雅的花园式学校。
学校拥有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等,仪器设备总值达到7000多万元;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10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3000多种;拥有7个数据库,网络信息国际流量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排名第177位。
突出特色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信阳师院把学科建设作为龙头,精心制定规划,凝炼学科方向,构建学科基地,汇聚学科人才,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
一是立足学科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定方向、创特色。近年来,学校采取科研倾斜政策,一方面根据上级的规划指南选方向,加大项目论证和申报力度,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科研经费逐年上升;另一方立足豫南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建校以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300余篇,出版专著650余部,获厅级以上奖励500余项。仅1997年以来,先后承担29项国家级自然和社科项目,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根据信阳珍珠岩矿开发利用需要申报的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球形闭孔珍珠岩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并获国家专利,先后与内蒙古赤峰市、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信阳市上天梯管理区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技术转让和合作开发协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科研工作的加强,有效地拉动了相关学科建设,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二是瞄准学科前沿,实施“品牌战略”。学校注重学科和学术梯队建设,加强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先后送出近300人外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面向全国高薪聘请特聘教授,使一大批中青年学科中坚力量迅速成长起来。目前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省创新人才、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校级特聘教授等50多人。其次,加大了对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从1995年起,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对重点学科专业予以大力支持,使一些学科脱颖而出,并在国内颇有影响,如基础数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所已建成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三,加强学科专业规划,打牢学科建设基础。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宗旨,适时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普通师范专业为主、职师专业和非师范专业为辅的学科专业体系。
三是坚持内部挖潜,优化工作环境。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了校领导联系专家学者制度等。坚持稳定、培养、引进并举,坚持“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营造了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建立了合理、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先后出台几十项管理制度,积极为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师建功立业创造条件,促进了中青年骨干队伍的迅速成长。管理部门和教辅机构都制定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具体措施,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报”和河南省“十佳”优秀学术期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自然科学版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被遴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四是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广泛借鉴办学经验。学校在加强校内学科和学术队伍建设的同时,重点聘请了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樊明武,著名数学家朱广田、陈兰荪等4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先后选派30多位专家和骨干教师赴美、英、加、日等十多个国家留学访学。著名社会活动家、原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赵浩生,加拿大汉学家白润德,中科院院士杨叔子、王志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陈宗懋,著名学者蒋学模、陈兰荪等数百人先后来校从事学术交流活动。学校先后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注重借鉴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增强了办学活力。
育人为本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信阳师院视质量如生命,坚持特色办学、质量兴校。在30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民教师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坚持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在适度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狠抓教学管理,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着重围绕省属师范院校如何科学定位,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何深化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了“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讨论,有效地推进了全校师生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更新与转变。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立了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以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同时推行主辅修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主辅修制的实施,拓宽了专业口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二是适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在1995、1999年两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于2002年对各专业教学计划再次进行全面修订。新教学计划更加符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严格控制了课内总学时和总学分,整合了课程门类,调整了课程结构,大幅度增加了选修课的比例,突出了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强化实践教学。全面修订了实验教学计划、大纲、课程标准,强化了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开出率达到98%以上。自三年级起,就为学生确定指导教师,加强对本科生论文(设计)写作的指导。完善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及考核方案》,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做到四年不断线,并把教育实习作为关键环节来抓,突出了师范特色。
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加强了课程建设。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13门,校级精品课程23门、优秀课程25门。推广了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对50岁以下的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定期开展相关教学评比活动,有效地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建立起了一整套系统、严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长期认真坚持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课堂听课制度;在严格执行原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研制、开发了网上评教系统;制定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采取学生评价、专家(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挂钩,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完善了校内教学评估制度,定期对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坚持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信阳师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教学改革成果――《双向培训:高师教育实习改革的一条新路》,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近几年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统考,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和全省大学生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中,成绩均处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应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近几年连续保持在25%以上,一些专业接近50%,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学校自己培养的硕士生已超过四届,其中半数以上的学生考取了博士生。
三十年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建校以来,信阳师院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4万多名,校友遍及海内外。在历届毕业生中有4000多人考取了硕士、博士研究生,5000多人成为高级教师,300多人担任了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广大毕业生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行业专家和单位的骨干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德育为先校风建设成绩斐然
信阳师院十分重视校风建设,院党委书记孙宏典教授常讲,“校风建设也是学校的基本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加强校风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系统性,二是立足经常化。
建校以来,信阳师院坚持把校风建设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狠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思想教育。通过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三育人”工作条例》,开展“师德大讨论”、“十佳教师”评选和师能竞赛等活动,引导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同时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狠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极探索适合高校特点的德育工作载体,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文明修身,提高综合素质。学校自1990年以来逐步建立起来的青年共产主义理论学校、学生干部培训班、《思想政治教育材料选编》、德育讲师团、景明网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呼应了课堂理论教学,形成了信阳师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一”品牌工程。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连续16年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11年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校团委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根据大学生德育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学校又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的新形式新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师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二是抓制度建设。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行为规范,提高师生员工文明修身、遵纪守法、陶铸师魂的自觉性。近年来,学校几度修订印发各类规章制度,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规范管理。三是抓环境优化和环境育人。信阳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信阳师院注重发挥地域优势,净化、绿化、美化学校。特别是近几年,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对新老校区的环境进行整治,加快了园区建设步伐。如今,校园山水的自然美、树木的参差美、建筑的错落美、布局的合理美与师生的行为美和谐统一,构成了信阳师院的一大特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学校先后被命名为“花园式学校”、“省级园林单位”,荣获“河南省德育环境奖”。四是抓考风促学风。坚持“严”、“防”、“公”、“效”的四字原则,通过完善考试制度、加强诚信教育、狠抓考风考纪、开展考试综合测评等,教育和引导学生刻苦学习、诚信做人。五是抓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学校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特别强调“新”、“深”、“实”、“俭”、“廉”五字要求。2001年以来,院党委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选任处、科级干部,对全校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近两年又在全校推行服务承诺制,有效地把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思想落实到了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长期以来,信阳师院教风、学风、作风建设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优良校风的进一步提升,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普遍好评。2001年,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评估的教育部专家一致认为:“信阳师院领导班子团结,责任心强,勇于进取,乐于奉献。教职工敬业爱岗,教风严谨。学生勤奋朴实,校园的学习风气浓。”
深化改革办学活力日益增强
近年来,信阳师院根据提升层次、提高质量,增强特色、增进效益的指导思想和更名师大的办学目标,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在后勤社会化、人事分配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大胆实践,有效地整合了各种教育资源,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办学活力,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按照定编、定岗、定责的要求,稳步推进聘用制。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分别于2001、2004年先后两次制定校内分配方案,着力推进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学校从1995年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逐步通过转变职能、明确关系、规范分离,使后勤服务系统成为学校内部进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改革以来,后勤服务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完成了学校下达的各类服务经营目标,并不断开辟新的经营渠道,自筹资金兴建了一批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提高。
着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了处、科级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轮岗交流。特别是在2001年以来的两届处、科级干部换届聘用中,学校把全部处、科级领导职务任职人选都通过公选、竞争的方式产生,同时加强和完善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建立起了系统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增强了干部干事创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以开展争创基层“五好”党组织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校学生党员比例达到10%以上。学校被评为“河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院党委被命名为河南省高校首批“五好”基层党组织。
结合上述改革,学校同时加强了教学、科研、财务、后勤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健全了管理制度,更新了管理模式,下移管理重心,强化校、系两级管理,在全校各单位全面实施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和年度目标管理,建立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量化考核与绩效评价制度,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办学活力显著增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已经走过了三十年光辉历程的信阳师院,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面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信阳师范学院又站在新的起点上,锁定了新的更高更远的目标。2004年5月召开的信阳师院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学校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制定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万人,研究生达到1000人以上,硕士点达到30个以上,争取获批博士授权点,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等达到10个以上,使学校的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国成为有影响有特色的师范大学。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把信阳师范学院建设成为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奋斗铸就了信阳师院过去的成就与辉煌,也必将激励着师院人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信阳师范学院必将以更名师范大学为动力,坚持特色办学、质量兴校、合力育人,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各项事业不断推上新台阶,实现办学的新跨越。
学校着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图为听力实验教学。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广泛深入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05年10月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图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暨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动员大会。
近年来学校切实加快基本建设步伐,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图为新落成的体育馆。
艺术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