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培养―研究型学校”

2005-10-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金初 我有话说
中学教育承担着以下功能: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表面看起来,所有的学校都是在完成把学生招进来送出去的输送任务。然而,中学教育更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基本功能是全面育人。所以,不同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下的输送却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差别常常又难以定量评价,可其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
性的。我们试图从输送、培养、培养―研究这一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学校。

一、对中学教育功能的再认识――三类学校的划分

诚然,中学承担着输送的任务,但同样是输送,由于办学理念的迥异,实现输送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下的学校类型:

1、以应试为目标的“输送型学校”。

一种是把教育的功能仅仅定位在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并以此作为学生发展的惟一目标,单纯以追求考分,获得升学率为途径。

以应试作为目标的学校,必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学生的发展目标有阶段性和终身性之分,不可否认,升入高一级学校是学生发展的一个方向,但这不应是惟一的方向,但在应试的追求下,学生的多种发展方向容易演变成惟一的升学方向;其二,升学毕竟只是学生漫漫人生路上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仅仅追求应试,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以争取这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代替、影响、干扰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从而陷入极端的应试教育。

2、素质教育下的“培养型学校”。

面对输送的任务和学生多向发展目标,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类型的学校。他们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组织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握教育规律,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有人称之为发展性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就是构建一种新的育人模式。为了区别于第一种输送,我们提出培养型学校的概念,显然,培养型学校中也有输送的任务,但这里提倡的是多向输送,学校的工作目标是完全依从学生的发展目标,通过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多向成才,来完成输送的任务。我们把这种推进素质教育的学校,称之为“培养型学校”――虽有输送,却是一种素质教育的输送。

这两种学校的区别在于:培养型学校是自觉运用教育规律,以学生发展作为价值追求来组织教育,这是一种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来完成输送的教育。而输送型学校仅以升入高一级名校的比率作为价值追求来组织教育,这样容易造成以一种阶段性的、功利性的目标代替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以成人的目标代替学生的目标。在这种教育的价值观下,容易造成以牺牲学生的发展来获取成人功利的满足,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输送。当然,升学,包括升入名牌大学,就学生个体而言,也是其目标之一,但一旦被刻意追逐,成为集体的目标和工作标准,就演变成社会的、教师的、行政主管官员的功利性目标了,进而恶化为以此目标代替学生的其他发展目标。

上述两类学校的一个相同特点是:它们都是实践类型的学校,都严格“皈依”教育行政目标,依赖整齐划一的教改模式,这种情况下的教育改革常常是自上而下的,所以也往往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脱离,理论研究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的脱节,偏理论轻操作。解决这一固疾的办法有二:一是理论研究者走出书斋,深入实践;二是基层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参与教育科学的研究。3、基础教育更高使命下的“培养―研究型学校”。

顾名思义,这类学校承担的功能有二:一是培养;二是研究。

当前,高学历人才的到来,使一部分中学具备了承担这些研究任务的能力,也使得中学参与教育问题的深层研究成为可能。当然,中学毕竟主要承担着社会所赋予的“培养”的任务和功能,不是进行纯理论研究的场所,其研究任务的重心仍在实践层面上,这类学校是以教育实践作为载体和平台来进行理论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研究型学校”的基本内涵为:遵照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对学生发展所需基本素养的培养为主要任务;并在完成培养任务的过程中,依据学校自身的人才优势,以基础教育实践领域中的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教育规律的探索为己任,在思考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推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当前,一些优质学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培养―研究型学校”的这种品格。

二、建设“培养―研究型学校”的价值所在

1、“培养―研究型学校”的建设为居于庙堂之中的教育理论研究与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搭建了平台和桥梁,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提供了深层的理论基础。

2、“培养―研究型学校”的建设使束之高阁的、充满学理之辩、创新之举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有了发芽的土壤,冰冷美丽的理论有了直接与一个生机盎然的群体对话的时空。

3、“培养―研究型学校”的建设使得一个拥有高学历、高素质的相对优秀的教师群体有了用武之地。目前,发达地区的一部分优质中学的师资队伍的学历构成相当出众。在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们还有余力进行更高使命的探索,亦教亦研,边教边研才能真正使他们人尽其才。

三、建设“培养―研究型学校”的路径探讨

1、积极创建,使学校具有“培养―研究型学校”的基本条件。

2、提高教科研水平,使“培养―研究型学校”的教师队伍高层次、宽视野。营造“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研究性文化氛围,或人人参与研究的局面。

3、搭建基于学校自身发展和基础教育实践领域的多级教育研究课题,取得一批优秀研究成果。

4、成立高于一般中学教育科研职能的教科研组织机构,任用专职科研人员和招聘兼职科研员,并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研究的平台。

“培养―研究型学校”的提出与实践,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有进取精神的学校的开拓之举。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该如何把握才能顺时势应人意,为孩子们的未来奠定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无限广度的创造力,我们还有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作者为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