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校校长吴汉东教授直言不讳,高校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并由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应用中显活力
学科高峰(国家重点学科)、学科高原(省部级重点学科)、学科新地
国家重点学科会计学在进行会计学、审计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投身于中国的会计、财务改革以及中国会计、审计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国家重点学科财政学在加强财政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基础上,把地方财政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在三峡移民和西部大开发等热点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参与了我国“民法典”、“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草案的起草和咨询论证工作,向有关部委及地方政府提交了多份建议报告。1993年以来,学校科研人员承担省级科研项目120余项,完成有关湖北问题的科研成果共500余项,其中包括一批“九五”、“十五”和“十一五”重点课题与项目。
融通中延伸
该校立足经济学、法学及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师资等方面的优势,构筑经、法、管相互融通的大平台。在公共基础课中创设《经济学通论》、《法学通论》和《管理学通论》三门必修课程,组织有影响的优秀教师编写与“三通课程”配套的“三通教材”。“三通课程”的开设和“三通教材”的编辑出版,在全国尚属首创。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教师在推动经、法、管三大主干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方面的积极性,三大学科互动联姻活动迭出。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入手,建立并完善了法制新闻学、经济新闻学、司法会计学、经济伦理学、企业伦理学、法律统计学与法律经济学等极具特色的学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及学术效应,进一步彰显了学科特色。学校设立“学科创新基金”,专门用于资助教师的跨学科研究课题。
交融和创新,使学校学科建设触目皆春。
开放中壮大
学校与地方合作搭建“WTO与湖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就业与再就业研究中心”、“湖北金融研究中心”、“湖北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发展研究院”等多个学术平台,积极与地方和企业发展契约式的共建或者松散式的合作关系,进行联合攻关。学校与省财政厅合作研究的“效益财政建设”及“效益财政――地方财政制度创新”,为省财政改革与发展及地方财政制度创新作出重要贡献。这些合作研究,为学科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推动了学科建设。
在对外开放上,学校在积极同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开展国际交往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同东欧、东南亚等发展中转型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壮大了研究实力。会计学拓展与欧洲、美国等著名会计、审计研究机构(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的学术交流关系,扩大了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