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倾情“三农” 走向富裕和谐

2005-10-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汪哲 我有话说

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过去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一直存在着城乡差距大、贫富悬殊和区域社会结构的三大矛盾,其中最突出、解决难度最大的是城乡差距大的矛盾。前些年东营市城市现代化步伐很快,而农村长期因生产落后、生活困难、生态脆弱,被称为山东的“北大荒”。近年来,东营市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全

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农村呈现出发展繁荣的新景象。

探索建立三个机制

针对农村生态脆弱、生产落后、生活困难的状况,东营市组织干部深入调查研究,认为“三农”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政策问题,即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主要靠政府投入,农村则大多靠农民掏腰包。用他们的话说是“‘三农’,既欠账、也欠情,应当还账于‘三农’、倾情于‘三农’”。因此,近年来东营坚持“三个倾斜”:领导力量上倾斜,工作队伍上倾斜和经费投入上倾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尽力腾出财政资金,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四个优先”:安排财政预算优先考虑“三农”投入需要;规划实施重点项目和工程优先考虑农业和农村;兴办社会事业优先考虑农村群众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先考虑困难群众。

东营市探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趟出“五统”并举的路子,即统筹城乡发展规则,在制定发展计划、研究重大政策、调整利益关系等各方面,注重把“三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大政策和工作力度,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农业资源,扩大就业,减轻农民负担,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扶持发展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城乡共享的原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从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入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围绕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增强“三农”的自我发展能力。

东营市还千方百计调动一切力量支持“三农”。近五年,全市统筹资金65亿元投向“三农”。去年市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达到4.6亿元,占总支出的29.6%,今年安排了5亿元。市委、市政府坚持“多办雪中送炭的事、少花锦上添花的钱”。根据群众实际需求,每年都为民办10件实事、实施10大利民工程。今年为民办的10件实事中,有7件是直接面向“三农”的,3件涉及“三农”。

统筹发展促农村巨变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使东营农村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东营市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全市400公里干渠全部实现了高标准衬砌,年节水2.4亿立方米,所有农田全部达到了水浇条件。采取“上农下渔”等模式开发荒碱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去年粮食单产创历史新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上年增长24%。

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束了自建市以来连续15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历史,去年达到4033元,高出全省平均525.6元,比上年增长14.9%,增幅居山东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89.8元,同比增长19.3%,增幅高出全省2.1个百分点。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基本实现了“三免五通五保五救助”: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免收集贸市场管理费,村村通柏油路、通自来水、通客车、通有线电视、中小学微机联网校校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全面实施贫困学生救助、残疾人救助、灾害救助、老年人救助、住房特困户救助,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与城里同样的就学条件,农民享受到了便利的卫生医疗服务,98%乡镇建立了文化中心、80%以上的村建起了文化大院,有钱电视入户率达到75%。村庄绿化、庭院美化、街道硬化进程加快。

农村社会政治和谐稳定。全市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疑难信访案件不出县区和市,一直没有发生影响重大的到省进京滋事事件、没有发生影响重大的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影响重大的治安灾害事故,群众安居乐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