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教授曾为大学生作过一场《年轻人怎样成才》的演讲,受到热烈欢迎。朱清时教授说,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善于发现、抓住机遇。他说他感触最深
对于大学生来说,四年大学生活本身就是“机遇”。范敬宜曾在一篇寄语大学新生的文章中说:人的幼年、童年,好比农作物的幼苗阶段,这个阶段不但不需要过多的水肥,还需要“蹲苗”,防止它“疯长”。而到了青少年时期,也就是他智力开发时期,需要大量吸收养分,就一定要抓紧时机“补水追肥”,不能错过时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有效生长期”,因而需要十分珍惜。
“惟有努力勤奋,死里求生,复兴我们的民族。”这便是抗战时期的大学生留给后人的记忆。抗战期间,一些大学虽内迁至西南地区,但是仍然不能摆脱日本侵略者如影随形般的轰炸。教室被炸了,修好以后,照常上课。有一位当年的学生回忆说,那时生活虽然艰苦,读书空气却很浓,到图书馆还要早去抢座位。当时的同学,不仅学习刻苦,而且关心时事,还经常请思想、文化界的名人作报告。
对比抗战年代的大学生活,更感到今天的大学生是多么幸福。这么好的机遇应该倍加珍惜。大学阶段新目标的确定,实际上是人生目标的确定。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这样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阶段,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只有站起来,向社会、向历史、向未来、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放眼展望,才能把握住恰当的目标,促进自己全面发展。大学里的目标应该更深刻、更长远,应该更好地把个人愿望和社会需要统一在其中,“做真人做实事做大学问”。
“想古代先贤,本是胸怀鸿鹄,悬梁刺股,受辱胯下,为江山社稷桃园结义,爬雪山,过草地,创造出文明华夏;看我辈学子,岂能腹无家园,怕苦畏难,小肚鸡肠,因个人私欲以邻为壑,泡网吧,迷情场,愧对这太平盛世。”这是某大学校庆时,百名教授留给大学生的一幅长联,充满殷切期望。大学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大学生活是充满活力而绚丽多彩的。除去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更为青年人提供了发展特长、彰显个性的空间。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一代,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机遇其实就在你的身边。当代大学生应该让大学时光美好而充实,努力做一个能够从思考中认识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