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制度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其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规模经济、促使外部效应内在化;提供尊重别人行动的保证,在复杂而不确定的经济关系世界里带来秩序和稳定。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形成、变更及随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具
诺思和托马斯认为,制度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实现经济增长,就是没有从制度上保证创新主体应得的报酬。
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制约因素分析
从物质资本投入方面看: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央投资重心的转移,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回落。直观地看,这与物质资本投入量的变动密切相关,然而,建国后头30年,中央政府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对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所起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不能不注意到东西部地区在资本使用效率上存在的差异。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出于战略利益的考虑,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但在整个“九五”期间,西部地区仍是全国增长速度最慢的地区。东部地区的高速增长,最根本的,是它进行了超过西部地区速度的产权制度创新,迅速发展了非国有经济。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资本对地区(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制度变迁的速度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所观察到的现象基本吻合。
从技术进步方面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方面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大量投入。但现在的情况是,西部地区的整体科技实力较弱,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开发研究能力低下。事实上,除去国家支持重心转移的因素外,在确立和实施能够促进技术进步的制度安排上,东部地区领先一步。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比重的迅速提高,表明排他性产权制度的确立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出现。在排他性产权制度环境里,对企业技术水平的关注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盈利能力,各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具体制度安排会相继出现:重奖有功科技人员、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推行股权奖励制度、产学研相结合、人力资源作为资本人股,等等。
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方面看:鼓励人力资本潜能发挥的制度是制约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发生影响的主要制度因素。人力资本是一种准私人产品,要使其对社会有所贡献,主要看其所有者的意愿,这种意愿的大小可以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头30年,国家通过各种手段配置到西部地区的大量人才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内,已有一半以上回流到东部地区。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在产权制度和企业组织制度上的创新,最终促进了一个能为个人提供有效激励的、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的出现。有了这种大环境,一些具体的制度安排便相继出现。
以制度创新促进西部大开发
首先,制度创新可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一套激励、约束机制,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推动个体去努力创新和投资,把个人的努力程度与报酬多少紧密联系起来,刺激劳动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制度创新可以提高西部资源的使用效率,激励和带动技术、产品、品脾、管理、金融等的全面创新,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同时创造出有效率的微观组织形式,降低交易费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西部开发的总成本。第三,西部大开发中实施收入制度创新,可以重新配置经济机会,充分调动各种要素参与西部大开发。
加快产权制度创新,积极培育西部大开发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加快西部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形成多元、混合的所有制结构;积极引进急需的、成熟的市场主体,充分利用外资加快西部大开发。加快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盘活农民手中固化、沉淀、尚未价值化的资产,并在流动中实现资产的增值向效率化配置。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首先,通过调整中央与西部的关系,赋予西部地方政府制度安排的供给权,提高地方制度创新的能力,保证西部制度创新的良性循环。其次,建立有区域调节功能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税费制度,完善分税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第三,实行有区域差别的产业倾斜政策。第四,实行有区域差别的货币政策,加大对西部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服务。第五,大力发展中介组织。第六,创新空间组织形式,把西部周边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与我国西部开发战略结合起来。(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