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部丝绸之路旅游产品需要深度开发

2005-11-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林红 李树民 高煜 我有话说
西部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地,也是21世纪我国旅游业保持高速增长的战略接续区。培育特色产业经济,将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形成旅游产业优势,实现区域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西部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是一个关键着力点。

丝绸之路旅游是

我国自改革开放伊始向海外重点推介的15条黄金线路之一,也是世界旅游组织向国际旅游市场着力推介的世界级旅游线路产品之一,我国旅游业的象征性徽标“马踏飞燕”即源自丝路名城甘肃武威。丝绸之路蕴含着享誉世界的资源品位和厚重久远的人文精神,具有承继性的主题积累与线性资源区域分布的特征,因此完全可能成为推动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然而丝绸之路旅游目前现状却不容乐观,不仅沿线各省区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产品本身对旅游业发展的纽带作用也远未发挥。有关统计数椐表明,丝绸之路旅游沿线各省、区的客源流失比例高达40%―70%,而真正最后完成全线丝路产品的购买者不足总数的20%。

旅游产品销售的内在规律是“卖线不卖点”,对于中长线游客来讲,这个规律所显现出来的作用更为突出。丝绸之路旅游发展滞后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未能建立起围绕产品线的区域合作机制。面对潜在的合作利益空间,却缺少进行整体规划与开发的行为主体。区域内沿线各省区在资源互补的背景下缺少深层次的相互合作,游客所购买的产品是松散性的景点组合,而不是有机结合为整体的丝路旅游线路产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在动力是不同行为主体对一种潜在的利益空间的追求。由于丝绸之路沿线各省区旅游资源禀赋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区域间存在着通过合作可获取的巨大的利益空间,由此奠定了区域合作的坚实基础,目前缺少的是行为主体对合作前景的前瞻性的认识和实现合作目标的有效途径。

在丝绸之路合作机制的参与主体中,应明确政府和企业的不同职能和分工。政府的作用应突出地体现在建立跨区域政府协调机制和运用政府引导企业合作行为方面。旅游企业的作用则主要体现为在政府的规治下,自发地在成本分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框架下构建与实现共同的利益空间,通过反复的“博弈―均衡”,形成一种“竞争―合作―共赢”的内在机制。通过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定位,最终可以构建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框架,而区域性合作组织在合作机制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将政府规治和市场机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区域优势资源整合的功能。

与“长三角”与“珠三角”等经济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不同,丝绸之路旅游沿线区域缺乏强有力的区域经济支撑,基础设施欠发达,同时沿线区域市场化程度不高,依托城市明显不足。丝绸之路旅游沿线景点众多,也不乏世界级与国家级景点,但分散在绵延近4000公里的线路上,旅游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支出用于交通,因此开发丝路旅游产品,首先要构建立体无障碍交通网络。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西部各省都加大了基础交通设施的投资,公路、铁路和航空三维立体交通形成了现代丝绸之路旅游的支撑。为了进一步减少旅游者在交通过程中的时间耗费,丝路沿线区域要加快高等级公路的网状布局与对接,进行沿线支线机场的布点建设。目前丝绸之路旅游者大都沿陇海铁路集散,铁路仍然承担着游客运输的主要任务。所以要进一步完善陇海铁路的复线建设,同时非常有必要从满足游客需求出发,设计推出丝绸之路星级旅游定期专列,这需要沿线各省区旅游和交通部门进行密切的配合和有效的合作。形象塑造是旅游目的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整体形象的定位和推广不是依靠单个地区或企业所能完成的,丝绸之路产品整体形象的树立过程实质上表现为一种区域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所以必然要依靠沿线各省区政府及企业联合进行开发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产品的生产往往会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所以进行丝绸之路形象塑造需要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对那些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中投入较多的企业要给予相应的激励和回报。在丝绸之路产品形象定位中应该突出个性,并且做到整体定位和分段定位相结合,整体形象应以其厚重的人文精神为基调,分段定位要突出区域特征,构建成资源互补、相得益彰并极具市场吸引力的旅游路线产品。

丝路旅游产品要有明晰的市场指向。鉴于散客旅游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旅游客源的主体,丝路旅游在巩固团队旅游的同时,要着力于应对散客旅游快速增长的趋势,加强和完善与散客旅游相适应的设施和服务,尤其要加强旅游信息与旅游解说系统的开发建设,以满足日益个性化发展的游客需求。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实现丝路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与共建,提高丝绸之路旅游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形象和地位,有助于将丝绸之路打造成西部旅游产品第一品牌和世界旅游黄金路线,更有助于推动旅游业在西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