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使中国深深融入世界的潮流之中。
1984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当今世界时代特征的高度概括。
面对开放的时代,身处开放的世界,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党率领全国各族人民着眼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在“十一五”期间,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必须加强改革开放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注重把行之有效的开放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深思熟虑、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一
开放是一个国家的姿态;开放也是一种文明的气度。
古老中国因为开放的文明而为世界所景仰,也因文明的开放而深深影响了世界。
纵览历史,中国社会几度开放,几度繁荣。秦汉之时,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即有使节来往、物产交易、文化交流。由张骞出使西域所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对外开放最为辉煌的表现。隋唐之际,我国对外开放更臻成熟,来往交通海陆并重,交往形式更加多样、范围更为扩大,可谓盛况空前。宋元明期间,我国内外贸易渐趋繁荣,对外航运日益发达。郑和七下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与地区,开辟了中华民族从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纪元。
国家可以因为开放而兴旺,也可以因封闭而衰亡。
明清以降,海禁不断,开放交流之举日少,闭关锁国之策渐明。特别是晚清封建统治者不知世界情势,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终至沦为贫弱之国,导致“亘古未有之变局”。船坚炮利之下的屈辱,使人们体认到“当今之时,处今之世,固非闭关自大时也。”“中国不能闭关而不纳,束手而不问。”“天下万国,各有所长;取长补短,彼此有益。”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自强不息中,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那里,找到了真理,找到了希望,从此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志讲:“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科学总结我国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正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重新开启了强国富民的历史征程。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此后,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珠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建成最大的经济特区。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为新起点,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在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实行沿边开放、沿江开放和内陆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新世纪新时期,中国的发展更加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同样也更加需要中国。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竞争。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中国不可逆转的发展道路。
二
不开放就发展不起来。开放不只是中国的历史命运,更是中国人民的现实选择。
放眼寰球,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空前扩张,生产要素的配置扩大到整个世界范围,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整个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体系将每一个国家都纳入其中,经济全球化趋势方兴未艾!
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社会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能否面向国际市场,能否积极地发展世界性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国际经济格局中,努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我们更好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更好地利用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既促进了自身发展进步,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聚焦国内,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2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1978年到2004年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每年206亿美元增长到11548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6%。目前,我国外贸及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逾1亿人,进出口税收占全部税收总额的18%;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1/3,外企税收占全国税收的1/5,外企出口占全国出口的57%以上,外企直接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1/10以上。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通过大量引进外资,我们不仅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突出问题,而且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建筑等支柱产业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迅速发展,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益。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我们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准备了充分条件。通过借鉴各国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我们大大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迫使他们必须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自身素质。
实践证明,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加快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前进步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亘古未有的崭新事业,我们既缺少经验,也缺少知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虚心学习,充分借鉴和汲取人类社会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对外开放是我们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内发展要求的必然抉择。
三
邓小平同志曾如此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
2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具备了一定的开放规模和基础;同时,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一些新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难题。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使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国内的改革与发展。
扩大开放,必须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要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和服务出口,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收益;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努力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
扩大开放,必须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要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的引导;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把引进外资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革改组结合起来,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要组织好国内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
扩大开放,必须与深化改革相协调。我们要建立更加开放的市场体系,改革和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制度,改革和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形成稳定、透明的管理体制和公平、可预见的政策环境,确保国内制度和国际规则之间的对接。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多边贸易谈判和国际规则的制定,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增强处置贸易争端的能力,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开放的世界呼唤开放的中国。
从城市到乡村,从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西部,共和国的生命与活力在开放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焕发。在历史上,中国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一样与世界如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面对一个更加开放的新世纪,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在开放中取得改革的新局面,在开放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