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桂林电院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硕果多

2005-11-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通讯员李静 记者刘昆 我有话说
本报讯(通讯员李静记者刘昆)春节晚会上的《千手观音》让人们感慨艺术的无限魅力,而在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还有一位“千手观音”――由应用科技学院的同学创作的舞蹈机器人。因其新颖独特且技术精湛,该项创作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舞蹈组)唯一最佳创意奖。在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类似这样的创新成果还
有很多。

桂电院有一个很好的创新教育平台――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基地广泛开展课外创新实践教育活动,全面推广研究性实践型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同学们带着问题参与实践,以项目为中心多学科融合推动着创新成果频出。

一批能力强、素质高、乐奉献的教师成了领路人。有着“桂电机器人之父”之称的郝卫东老师曾两次带队参加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且成绩不俗,如今他正和学生一起准备第四届机器人大赛。尽管忙得不可开交,他还开设《机器人控制系统制作》课程,并亲自编写教学大纲。他说:“作为老师,我也要在不断创新中,才能指导学生。”

创新因交流而迸发,在边缘学科逐渐兴起的时代,单一学科已经不能满足创新的需要,必须有学生间、学科专业间的交叉和融合,因此,精诚合作的团队对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04年滨州机器人邀请赛中,桂电院的舞蹈机器人“紫水晶”共有17个自由度,能够完成人不能完成的动作,这可是机械专业同学的“绝活”;转身、摆手、挺胸配合肩关节、腕关节、手关节一起扭动,优美的舞姿融入了计算机软件、电路设计专业同学的心血;纯手工制作的独特服装则代表了艺术设计专业同学的眼光。就这样,这位由多学科融合而创造出来的“紫水晶”姑娘以321.3分一举夺得舞蹈组冠军。

创新,必须从学科发展的动态上寻找契机,最终满足市场需求。根据这一理念,基地把研究项目控制在四个方面:一是科研或企事业单位提出的研究项目,二是学院所承担的纵向或横向课题的某一部分,三是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学院管理过程中的项目,四是基地自主开发的一些项目。在这四个领域里,桂电院学生的创新实践都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黄天文同学参与设计的教学软件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学软件三等奖;设计系学生每年为地方设计项目达20项,其中学生参与设计的华创电子礼品万历表产品的年产值达1300万元,张煜刚同学在昆明电视台台标国际招标中中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