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废”与“宝”的变奏

2005-11-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陈先意、程海军、巢宏伟 我有话说
走进江西九江庐山区虞家河乡,一股全民创业的热浪扑面而来,一个个在循环经济催生出来的产业正在形成拉长产业链条,“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年产值超3000万元。曾经令人焦虑的“废石、废塑、废厂、废渣”等“四废”问题,如今也“变废为宝”,成为了全乡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巧

借东风”――“废石”成为“香饽饽”该乡盛产石头矿,拥有多家采石场和碎石场,可是形成的大量矿渣却泛滥成灾,乱堆乱放,成为人见人愁的“废石”。该乡党委政府及时抓住铜九铁路开工,急需大量砂石原料这一机遇,邀请专家对该乡“废石”进行了质量检测。同时将全乡砂石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一时之间,曾经无人问津的“废石”成为了人人争夺的“香饽饽”,仅此一项每年可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万元,拉动碎石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增收达100多万元,增加就业岗位50多个。

“雁阵效应”――“废塑”成为“摇钱树”胡启德是该乡东光村委会干部,曾有过几年闯荡市场的经历。近年来,他看到该乡到处都堆积着各种废弃塑料,成了垃圾污染源。多年在外闯荡的经历,使他明白只要将这些废弃塑料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将是一次很难得的创业机遇。为此,他积极动员村委会其他干部与他合作开办了一家塑料造粒厂,当年就实现经济收益6万余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很多群众也仿效他办起了小型塑料造粒厂,实现了脱贫致富。该村村民钟美芳是个全乡计生模范户,但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在乡计生办的扶助和胡启德的示范带动下,她也开办了一家塑料造粒厂,每年为她带来经济收益2万余元,日子也过得宽裕多了。如今,到处弃置的“废塑”已成为了该村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借鸡生蛋”――“废厂”成为“金梧桐”上世纪90年代,该乡集体经济曾红火一时,仅1994年全乡投资兴建的乡(村)企业达14家之多。经历十几年改革浪潮的冲击和洗礼之后,大部分集体企业已成为“空壳”。为此,该乡党委政府及时转变思路,将这些闲置厂房精心打造成招商平台,成为一棵棵“招凤来”的“金梧桐”。2000年成功将停产多年的铸造厂转让给九江市消防器械厂。当年就实现利润200余万元,上缴税收15万余元。此后,又相继利用这种“借鸡生蛋”的方式将九江电扇厂租赁给九江市佳绮制衣有限公司和九江市恺尔陶瓷有限公司。2004年,又将闲置多年的老乡政府办公楼租赁给江西亚金纺织有限公司;今年又相继将原大桥石材厂整体租赁给大桥玻纤厂,将鲁板村闲置多年的厂房租赁给九江市星九玻纤厂。到目前为止,该乡用这种方式共引进企业31家,利用资金8000余万元,安置就业2000余人,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反弹琵琶”――“废渣”成为“聚宝盆”粉煤灰属“三废”之王,该乡建有九江二电厂集中处理“废渣”的粉煤灰场。一直以来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也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满。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转变观念,反向思维,从如何进一步回收再利用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终于找到了一条新路,那就是把粉煤灰进一步加工成为新型墙体材料,从而既可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难题,又可为群众找到一条致富门路。使昔日的“废渣”污染源成为了今日群众致富的“聚宝盆”。随着国家限制生产实心粘土砖的有关政策的出台,利用粉煤灰改造成的空心砌砖将会成为新型墙体材料市场的新宠儿。如今,来该乡联系洽谈承包粉煤灰资源的企业络绎不绝,成为了该乡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