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泪飞只为视景宽

2005-11-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郭凯 本报通讯员边军、白宇博 我有话说

如果把仿真世界的前沿难题比作高山,空军某飞行学院高级工程师黄安祥已在山上攀登了19年。他身后,留下一连串闪光的足迹:承担15项重大飞行仿真攻关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二、三等奖8项,其中18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被评为“全军优秀博士”和“科技标兵”,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一位将军院士感慨说:“这个黄安祥不简单!”

目光紧盯未来战场

黄安祥1986年国防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到空军第一飞行学院仿真技术研究所工作;2000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工程专业,2003年获工学博士学位。他忘不掉19年前第一次下部队调研看到的情形:飞行员在滴水成冰的机场上,裹着厚厚的皮服,手持座舱仪表板,凭想象预练各种口令、动作……这样落后的训练方式,怎么可能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操胜算,打胜仗!

受到极大震撼的黄安祥,从此走上研制战机仿真模拟器道路。仅仅几年,他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目标机成像计算机,第一台三维专用计算机成像系统,第一台全天候领航轰炸模拟器,在这个领域初露锋芒。

“谁能弄清打赢最需要解决什么,谁就能抢得科研先机”,黄安祥深谙此道。一次,某航空兵部队反映螺旋飞行容易失速,操作不好就会机毁人亡。为解决这一问题,黄安祥上天体验,下地调研,记下螺旋飞行物理变化过程中的上万个数据,研制出某型战机球形飞行模拟器,在解决部队急需、提高飞行训练质量的同时,在世界上首创模拟器能飞螺旋的奇迹。长期以来,机载火控系统因模拟操作复杂,列装部队的各型战机模拟器都没有这项功能。部队训练是实弹打不起,模拟打不了,制约了战斗力生成。黄安祥带领课题组,经过600多个日日夜夜艰难攻关,在机载火控仿真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技术训练到战术对抗的跨越。

靠创新完成跨越

按常规,研制大型战机仿真系统一般要用4到5年时间。而黄安祥所在研究所受命研制某新型战机模拟器时,为战备形势所迫,空军要求必须在一年内完成。

研制这种多功能先进模拟器,涉及多项学科。光靠研究所几十名科研人员从每一项技术、每一个子系统逐一攻关,别说一年,就是10年也是枉然。“靠创新,完成跨越!”担任总设计师、课题组组长的黄安祥大胆突破研究所传统的科研模式,将国内外一些科研单位编织成一个网络,联合攻关。视景系统是飞行仿真系统的关键,传统的实像和虚像技术都有缺陷,不适合某新型战机模拟器。整整半年时间,课题组一筹莫展。一天,某地方大学一则立体成像技术的消息引起黄安祥注意,他星夜赶赴那里,对这一技术进行全面考查,决定把立体成像技术应用到视景上。这种做法,不仅国内没有先例,世界上也没有。黄安祥带领课题组严密论证,终于攻克技术难关,研制出既有纵深感、沉浸感,又有大视场的三维立体成像系统,为在一年内多功能先进模拟器的研制成功打开通途。该模拟器共取得13项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新型战斗机全任务仿真训练系统的空白,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挑战比荣誉有魅力

黄安祥硕士研究生毕业19年来,平均每年填补一项国内空白、捧回一个个科研奖。但相对于获奖,黄安祥更喜欢迎接挑战――在他看来,挑战比荣誉有魅力。每逢空军、总部下达给研究所重大仿真研究课题,黄安祥总是一马当先,勇挑重担。那年11月,某型模拟器刚刚通过技术鉴定,黄安祥就只身顶着严寒来到训练场,登上某型飞机体验飞行状态,确保其模拟器视景系统更加逼真。大家知道黄安祥晕机,劝他不要遭那份罪。可黄安祥说:“我是干视景专业的,我不上谁上!”飞行员心疼他,在空中不忍心做大动作,可黄安祥坚决不肯,再三要求飞行员做高难课目。等飞机着陆后,黄安祥全身都是呕吐物,脸色白得像一团纸……1998年8月,空军第一飞行学院仿真研究所受命研制第三代战机模拟器。一年研制准备期间,黄安祥“啃”下150多本第三代战机资料和专业书籍,不仅对第三代战机性能、机械构造了如指掌,且对各个系统、每个部件的工作原理都研究得清清楚楚。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高级工程师李国清,多次在黄安祥领导的课题组工作,对黄安祥富于挑战的精神赞叹不已:“黄安祥矢志科研就像打仗一样,一台模拟器研制成功了,来不及喘息,目光就瞄准下一个课题,投向另一个战场。”

在黄安祥心里,感兹念兹的莫过于看到自己研制的模拟器得到部队认可。那年8月,某新型战机模拟器鉴定会上,一位曾在国外改装某新型战机的特级飞行员,应邀到模拟器上进行“飞行”体验。几轮“酣战”之后,飞行员紧紧握住黄安祥的手动情地说:“像,太像了。咱们的模拟器胜过某国的一大截!”黄安祥激动得落泪了――

这,才是最高奖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