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行情”
1934年10月,陶行知先生得悉南开中学和南开女中在河北省会考中成绩不佳。他不以为悲,反而为喜,见到校长张伯苓就向他道贺。张问:“喜从可来?”陶说:“就是你不把会考放在眼里啊!”两人相视而笑。张伯苓坚持自己的教育思想,他说:“只知道压迫学生读死书的学校,结果不过是造出一群‘病鬼’来,一点用处也没有。”陶行知更是坚决反对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尖锐地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对张伯苓的反潮流之举,自是大加赞赏。要知道,当年一些“几乎不及格”的学生中,很多人日后成为杰出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素质教育的长远胜利。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学校是主渠道,是关键,但家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在培养孩子方面,老舍先生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他并没有“望子成龙”的思想,但强调孩子做人、成人是首要任务。在1942年的一封家信中,他曾写道:“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他主张“孩子不一定非上大学不可”,只希望孩子身体健康长大后当个普通劳动者。在老舍的观念里,孩子成人更重要。将孩子培养成人,德育很重要。德育在于“育人”而非“制器”。情感、人性、人格等方面的教育应占有优先地位。而这无疑是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要求的教育。素质教育追求的该是从长计议,而不是急功近利;素质教育讲的是“育人”,而不是“育分”。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有一个转型过程。对此,我们所要付出的是务实、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