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钱学森的“殷切期望”

2005-1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凤忠 我有话说
据报道,前些时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望著名科学家、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时谈到,中国正在组织制定新一轮科技发展规划,而且确定了未来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已94岁高龄的钱老依然思维敏捷,高兴之余补充说,“您说的我都同意,但还缺一个”,就是“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钱老继续说:“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此语可谓切中要害。建设一般的人才队伍固然重要,但老是没有“冒”出来的杰出人才是不行的,甚至是非常可怕的。这些“‘冒’出来的杰出人才”其实指得就是“大师”。联想起前不久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辞世,人们悲伤之余,一个“大师时代渐行渐远”、“中国当代无大师”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一时间,忧思声、质疑声不绝于耳。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争论并非没有意义,也决非无中生有、杞人忧天,更非哗众取宠。

笔者以为,现在惟一可取的态度是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当其冲的当然还是教育。有人曾以“启功先生是小学文化”来反证教育并非出不出大师的决定因素,并以多位大师同样是低学历来加强这种论证,进而得出“大师并不是教育出来的结果”之高论。说理似乎透彻,但恰恰忽略了那些大师生长的年代。假如当时的教育足够好的话,这些大师决不会还是“小学文化”,而且大师完全可能出得更多。以几位大师的低学历来断言“教育的好坏与大师的造就无关”,其谬非浅!钱学森先生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据,已经足以证明好的教育对大师或大师级科学家的造就之重要性。

其次,是科技体制的创新问题。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误认为人才只须具备某一方面的特长,这恰恰走进了一个误区。这样的人就算是人才,其学养、修养均不深厚、全面,日后能取得的成就毕竟有限。须知,钱学森先生之所以是公认的大科学家,恰如其自己所说的那样,文化艺术等综合素养,使其科学思维开阔。而反观我们的科研管理机制,往往过多强调某位科技人员在某一方面的专长,而忽视其综合素养的提高,这不仅使其个人难能成为大师级科学家,还更使国家的科研事业蒙受“暗损失”。

由此看来,钱学森先生此番对温总理谈话的补充,显然是有所指。这里面无疑寄托着大科学家深沉的忧思和殷切的期望。早日读懂这番话的深意,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