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经营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尤其在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团队精神、经商爱国、诚信为本、号
敬业精神。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封建社会中,传统的观念是重儒轻商,在四民中以士为首等,商为末等。但明清晋商却把商与士农工同等看待,同样敬重。山西柳林县《杨氏家谱》载:“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业不可废,道唯一勤。功不妄练,贵专本业。本业者,所身所托之业也。假如侧身士林,则学为本业;寄迹田畴,则农为本业;置身曲艺,则工为本业;他如市尘贸易,鱼盐负贩,与挑担生理些小买卖,皆为商贾,则商贾即其本业。”明清以来,在山西以商为荣渐成风气,山西榆次人常麒麟已选拔贡,却弃儒经商。他说:“子贡亦贤人,吾从子贡。”祁县人申树楷,15岁入合盛元票号,兢兢业业,视号如家,后被提升为营口分号经理。他为了发展票号业,渡海赴日,历经艰险,终于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创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家海外银行。由于山西人重商、敬商,所以在山西出现了“学而优则商”、“以学保商”的社会风尚。《雍正朱批谕旨》载:“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在山西甚至有“有儿开商店,强如作知县”之谚。可见当时的山西人把商业作为一项崇高事业来对待,这是他们经商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进取精神。许多山西商人原本贫寒,他们硬是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白手起家而成大业。著名的旅蒙商号大盛魁称雄蒙古草原200多年,其创始人山西太谷人王相卿、祁县人张杰、史大学,原本都很贫苦,三人最初是肩挑小贩,后稍有积蓄,开了个小字号,渐发展成大盛魁。大盛魁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的这种开拓精神,还表现在不畏艰辛,敢于冒险等方面。早在明代,晋商已是“远贾安息”,东渡日本进行贸易。入清后,他们拉着骆驼,千里走沙漠,冒风雪,闯险阻,西北走蒙疆,东渡扶桑,南至东南亚。他们还开辟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戈壁大沙漠,经恰克图,深入俄境,到达欧洲的国际茶叶商路。清朝嘉庆以后,社会不靖,盗贼四出。山西杀虎口是晋商赴包头必经之地,但此处盗贼猖獗,有民谣称:“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还心抖。”尽管如此,晋商却未因此退缩,而是越去越多,形成“走西口”大潮。这些都反映了晋商顽强不屈、不畏艰险的开拓进取精神。
团队精神。晋商在经营活动中十分重视发挥团队群体力量,他们以家族宗法与乡里之谊,以会馆地域行业之便,以崇奉关公、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来协调人与人、商号与商号之间的关系,进而增强团结,逐渐形成了地方商帮群体。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其一是朋合营利和合伙经营。这是最初的群体合作经营形式。朋合营利是一方出资,一方出力,有无相资,劳逸共济。合伙经营是一方出本,众伙而共商,也就是财东与伙计之间的合作经营关系。其二是按地域形成商帮。晋商在各地设立的会馆,就是地方商帮形成的一个标志。这种地域帮统称晋帮,但在内部又形成不同的商帮,如泽潞帮、临襄帮、太原帮、汾州帮等。其三是联号制和股份制团队群体帮。联号制是由一个大商号统管一些小商号,类似西方的子母公司,在商业经营中较有力地发挥着团队群体作用。股份制是“出资者为银股,出力者为身股”。身股又称顶生意,即取得一定资历后不出资本而以人力顶一定数量的股份,可按股额分红。银股持有者(财东)在商号享有永久利益,同时对盈亏负无限责任。
经商爱国。晋商继承与发扬了中国商人爱国的优良传统。明嘉靖三年(1554年)日本海盗入侵扬州,晋商曾选善射骁勇者500名为商兵,参与协防扬州。隆庆元年(1567年)江苏松江倭寇压境,山陕诸商“协力御之”。清后期,英国某公司通过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获得山西盂县、潞安(长治)、泽州(晋城)、平定、平阳(临汾)五处煤铁采矿权。晋商积极参加山西人民争回矿权运动,为筹措赎矿银,山西各票号全力以赴,旬日集银150万两,终于从英商手中赎回了山西的煤铁采矿权,保护了山西的煤铁资源。
诚信为本。晋商认为诚信是商道之本,是经商长久取胜的基本要素。在商场,盈利是靠商品的质量和服务取得,一旦信誉丧失,必然招致商业失败。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秤平、斗满、尽满足”;“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清代祁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第一是守信,第二是讲义,第三才是取利。有一次,乔家的复盛油坊从包头运大批胡麻油往山西销售,经手伙计为图暴利,竟在油中掺假,此事被掌柜发现后,立即饬令另行换售,代以纯净无瑕的好油。并以此事教育员工:“商家是要追逐利润,但绝不干损人利己的事。”这次胡麻油事件,虽然商号蒙受不少损失,但信誉昭著,近悦往来,商业更加繁荣。
号规制度。晋商在这方面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诸如经理负责制、学徒制、号规、账簿制等。晋商认为:“商号经理之聘用,须唯才是举。”凡聘任经理皆由财东先进行严格考察,确认其人有所作为,德才兼备,多谋善变,便委以重任,全权负责,经理则以忠义来答报知遇,而财东也不干预号事,静候年终决算报告。经理在任期内业务突出有成绩者,则加股(人身股)加薪奖励。若非人为失职或能力欠缺造成一时亏赔者,财东则补足资金,慰勉鼓励,令其重整旗鼓,经理自然更加卖力。如不称职者,则减股减薪或辞退不用。晋商对店员、学徒要求十分严格,如对相貌、身高、家庭、文化、德才都有一定要求。入号后对其严格进行职业道德、工作技能培训,其道德培训内容包括“重信义、除虚伪、节情欲、敦品行、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恨、喜辛苦、戒奢华”。培训毕,经过严格考察后,量才使用。山西有谚称:“十年寒窗考状元,十年学商倍加难。”由于要求严格,从而培育了不少商业骨干人才。晋商号规也极严。晋商有谚称:“家有家法,铺有铺规。”商号对可能发生的种种陋习劣迹,都有严禁规定,所订号章号规,不论经理伙友,一律遵守,从而使商号上下努力任事,团结一致,勤奋进取,充满活力。
人格修养。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培养人才之道是:“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晋商在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尤其重视修身正己、人格修养。山西盂县商人张静轩说:“经商交结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含忍心……前人之愚,断非后人智可及,忠厚留有余。”由于晋商严于律己,为人诚恳忠厚,行商不欺诈,故人皆愿与之共事。晋商对于商号内成员之间也有修身正己、“和衷为贵”的要求,据晋商《贸易须知辑要》载,“做掌柜、大伙计不可自抬身价,目中无人。……至于小伙计、学徒,也要尽良心,严要求。”由此,保证了商号内部人事协调、和谐,共同为商号的发展尽职尽力。
晋商经营文化的成因,主要是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关羽神威文化现象的信仰训鉴、经商活动的必然要求、商人自身价值目标追求的动力使然等因素的冶化合力作用,而逐渐形成和丰满起来的。晋商在中国古代儒、道、杂诸家文化的影响下,遵循“王霸道杂而用之”、“儒法相渐”的伦理文化,奉行儒贾相通、义利相融、诚信戒欺,和衷为贵、勤俭为本的道德原则,竭力实践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言必有礼、行必有信、取财有道、中和以德、慎待相与等一整套行为规范。如大德通票号,对其入号学徒要求“皆读《中庸》、《大学》,盖取正心、修身,而杜邪教之入”。晋商在经商实践中,还总结出许多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行商准则,如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提出了“利以义制,名以清修”的观念。
商业活动的效果,经受着社会实践的检验,这就决定了经商的道德实践行为要符合社会上人们的道德评价要求,受到社会实践的规范。晋商在长期的商业社会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这个道理。晋商虽是地方性商人,但由于商业活动遍及海内外,他们很重视吸收当地文化适应当地习俗。据《清稗类钞》载:山西票号伙友“在蒙古者通蒙语,在满州者通满语,在俄边者通俄语。每日昏暮,伙友皆手一编,习语言文字,村塾师徒无其勤也”。旅蒙晋商大盛魁不仅要求伙友学会蒙语、俄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熟悉蒙地习俗,而且要学会针灸和简单的医药,用以沟通商人和蒙民等少数民族的关系。可见,晋商经营文化,是经商实践活动中,重视吸纳所到之地的文化,主动适应当地的文化习俗礼仪而形成的,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文化。
商人的价值目标追求,首先建立在人格道德信用和商业信誉基础之上,然后才能实现其商人的价值目标和商业的盈利目的,这就决定了商人价值目标实现的动力来源:一是商人自我道德评价的内省力;二是社会道德评价的舆论力;三是道德价值作用对商人的诱惑力。三力合一形成商人价值目标追求的强大动力,来促进商人的立业心、敬业心和道德取胜信念。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他们为了实现这一价值目标而自我修养、正身的追求,使明清晋商洁身自好成为风尚。若有人一旦失足,人格尊严闪失,遂为同行所不齿,乡里所卑,亲人所指,失去营生,再业无门,也无颜回故土。也正因为如此,明清晋商敬业心强,商业信誉卓著,事业发达,为世人刮目相看。
明清晋商在长达500多年的经商实践中,有着许多成功的经营道德和经营风范。客观准确地把握晋商经营文化的精华,对现代商业的文化建设乃至实业界的道德建设,无疑有着历史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