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5-11-0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百年法学与法治中国

张晋藩在《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撰文,从理论与历史的结合上,以时间为序,分别从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法学的兴起、晚清法治目标下的新法律体系与司法改革、民国时期的法律教育与法学、六法体系的完成与判例法的移植、新中国法学与法治发展

的艰难历程、法学的复兴与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法学与法治的发展过程与时代特征,进而总结出值得反思的历史借鉴,那就是法学与法治互补互动;政治体制民主是繁荣法学的保障、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兼取中西,走中华民族自己的路;法学兴则法治兴,法治明则法学荣。最后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在反思历史中,面对和建设中国法治的现在和未来。

确立对学术的敬畏与尊重

聂锦芳在《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撰文认为,学术性不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致命的症结,虽然我们不能认同学界单纯根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水准所作出的评判,但从自身的角度检讨,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确实到了需要认真反省其研究方式的时候了。“研究方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所指,着眼于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文章特别论述和强调的是学术态度、文本基础与比较视野。作者认为,与“学术性”对立的不是“现实性”、“政治性”,而是“非学术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呼唤对具体问题、文本、思想等长期而持续的悉心研究和纵深探讨,期盼真正的学术巨著与思想家的产生。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程哲学

盛晓明、王华平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撰文认为,工程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的同时,也对社会、政治和环境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立足于作为一门有别于传统科学技术哲学的工程哲学。古希腊以来,科学与工程一直被认为代表了西方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但在哲学发生历史主义转向后,两种不同的合理性走向融合。在科学的社会研究变得时髦的今天,我们对工程这种物质性活动进行哲学研究的进路就再也不能采用传统哲学那种单一的规范化方法,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从多维外部视点来理解。工程知识和工程实践的特性使得工程哲学应该超越传统的规范化方法,而去描述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工程实践,并在容纳各个外部视点后综合每个视点所形成的视图,为工程活动“拼凑一种更好的描述”。

“道”与“真理”

徐克谦在《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撰文认为,中国哲学从先秦时期开始即以探求“道”为要务,而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哲学则以认识“真理”为目标。“道”与“真理”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求“道”的取向与求“真理”的取向分别影响了中西文化的发展,使两者之间产生了各有千秋的特色与区别。有趣的是,在东西方哲学的交汇过程中,一方面中国现当代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影响下逐步接受并确立了“真理”观;另一方面,在西方哲学特别是后现代西方哲学中却出现了颠覆传统意义上的“真理”观并实际上向中国的“道”观靠拢的现象。也许,在中西方哲学的视域融合中,我们可以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真理”观或“道”观。

现象学与中国学术

现象学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现代哲学运动之一,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象学的效应也相继波及到中国的人文社科领域。目前,十分有必要在译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筑学术平台,加大现象学在更新当代学术观念、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探索力度,以推进学术事业的长足发展。为此,《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发表了一组文章,分别探讨了“从思维方式看现象学对新世纪中国美学建设的意义”、“实践论美学的现象学重估”、“领悟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别一视角”等问题,以期帮助人们了解“现象学与中国学术”的关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